文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文艺园地 > 新闻详情
无解之红——《三色:红》影评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09-09-04      

    一 《红》作为蓝白红之第三部曲

  与其杰作《十诫》类似,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三部曲是通过类似于命题作文的方式,表现导演对法国国旗三色之寓意:自由、平等、博爱之独特理解的系列电影。不管是否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本意,《红色情深》(直译名《三色:红》,以下简称《红》)都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生涯的一个圆满句号,更是蓝白红三部曲的一个总结。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本片中表现的主题,也与三部曲的前两部《蓝》与《白》一脉相承。
  1. 关于爱与背叛的主题
  爱与背叛,是贯穿蓝白红三部曲的一条主线,三部电影中的主人公都曾付出真爱,却被薄情的爱人所背叛。《蓝》当中的朱莉为丈夫的意外死去陷入悲痛当中,却无意之间发现了丈夫生前的不忠;《白》中的男主人公则因为性无能被妻子无情抛弃。而在《红》中,法律系学生奥古斯特遭遇了金发女友的背叛,并且在影片后面我们得知,那位以窃听为癖好的老法官在三十年前也曾经有过同样的遭遇。正是这场相隔三十年的轮回,串起了《红》当中老法官-瓦伦汀-奥古斯特这条人物线索,使影片得以在三者的互动当中发展下去。
  2. 谅解与救赎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中,有爱就会有背叛,而背叛的结果并非是两败俱伤,却往往会引向电影主人公对过去的谅解,以及对自我的救赎。《蓝》中的朱莉在经历了寻求完全自由的过程后,仍然回到了爱情的怀抱。她在谅解了丈夫的不忠之后,最终得以对过去有所释怀,也在爱情中得到救赎。《白》中的一对夫妇在经历了背叛与报复的戏剧性过程后,讽刺性的谅解了对方的种种不完美,影片结尾也暗示了两人复合的可能性。在《红》中,老法官在遭受三十年前的背叛之后,一直活在孤独厌世的阴影当中。纯洁无暇的瓦伦汀的出现,使他重新认识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他最终谅解了自己并不完满的过去,与在影片结尾遇到“真命天子”的瓦伦汀一同得到了救赎。
  3. 影片细节
  为了彰显三部曲的整体性和三部电影之间的有机联系,基耶斯洛夫斯基让《蓝》与《白》中的主人公同时出现在《红》的结尾。通过推测,我们得知《蓝》《白》两部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最终得到了复合。在一场上千人罹难的轮船事故中,三部曲的六位主人公居然全部获救。基耶斯洛夫斯基似乎通过这个结尾体现了自己对人类的信心,以一个大团圆的方式为三部曲画上了句号。
 
  二 红色的表意

   《红》在影片色调上最突出的特点无疑是对红色的大面积运用,我们几乎可以从影片的所有镜头中发现红色的踪影。基耶斯洛夫斯基对红色的运用绝非简单的堆积,在电影中,每一种红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意功能。
  1. 情绪的表意
    作为最具煽动性的颜色,红色在影片中对人物情绪的暗示,自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场景中,红色所体现的人物情绪亦有区别。在影片开头瓦伦汀伴着男友的红色外套入睡时,红色象征着她对男友的爱意;瓦伦汀走过的红色T台,则在华丽的外表下显示出模特这份工作的浮躁与空虚,以及瓦伦汀对工作的厌倦心理。在奥古斯特看到女友的不忠行为时,红色的背景衬托出他的嫉妒与愤怒;而在瓦伦汀撞上老法官的小狗之前,红色的车灯、交通信号灯、路上红色的标示牌以及瓦伦汀脸上反射的红色光线,无不表现出不祥的征兆,也为瓦伦汀此时此刻的杂乱心理做出了烘托。作为公认的大师级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显然善于以色彩来调动观众的情绪,红色的运用不仅让观众在感官上得到刺激,使他略显晦涩的电影失去了沉闷之感,也让观众在对影片的反复观看中得到了更多空间,得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红色在片中的含义所在。
  2. 红色的宿命
    命定的巧合,是电影《红》所探讨的一个中心话题。巧合在片中无处不在,三个主角同样喜欢的一张唱片,同样对狗的喜爱,以及红色在三人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为三人之间关系的发展设定了命定的基调。而法律学生奥古斯特和老法官之间的巧合更是层出不穷,从服饰上的联系,钢笔对二人的重要性,一直延伸到两人生命中的相同经历。两人都在考试前几天,从书本偶然翻开的一页中得到了日后试题的答案;两人都亲眼目睹女友的出轨,并深受打击。基耶斯洛夫斯基似乎在通过层层铺垫,暗示着奥古斯特正是年轻了三十岁的老法官化身。影片中红色的前后联系,亦突出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独特的宿命论观点。瓦伦汀在摄影棚中的一个忧伤侧影,成为了瑞士路边的巨大广告牌,而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对瓦伦汀获救时刻的定格与前面的广告如出一辙。《红》中人物的命运似乎早已被一只神秘之手写就,一切已经预先被注定。
  3. 红色缪斯瓦伦汀
  当基耶斯洛夫斯基想要体现主人公的魅力时,红色的功能要单纯许多。《红》的女主角瓦伦汀既被红色所包围,也在体现着红色的特质:美丽,热情,开朗,纯洁。基耶斯洛夫斯基显然对这个缪斯式的女孩(伊莲雅各饰)倾注了自己的理想与感情,以至于即使是她反复枯燥的模特工作,也在基耶斯洛夫斯基抒情的拍摄手法与配乐搭档普列斯纳的奢华音符下体现着无穷的诗意。相信无论是多么学院派的观影者,在多次观看这部影片后,最难忘记的仍然是伊莲雅各那风情万种的红色倩影。

  三 希区柯克与基耶斯洛夫斯基

  虽然在关注的主题与导演手法上有着较大差异,但不可否认,希区柯克的悬疑电影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人文作品有着更深层面的影响。《后窗》中的偷窥主题曾经引发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对《爱情短片》的灵感,而《迷魂记》中希区柯克对女性的支配态度,也在《红》当中瓦伦汀和老法官的关系中有所体现。
  1. 偷窥/窃听癖
  《红》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前作《爱情短片》相同,讲述了一个人对邻居隐私的侵犯,前者中的老法官是通过盗用无线电信号窃听电话,后者中的男主角则通过望远镜来偷窥自己暗恋的女人。这两部电影从主题和手法上皆能追溯到希区柯克1954年的经典作品《后窗》,该片讲述的是一个腿部骨折的摄影记者(詹姆斯?斯图尔特饰)在百无聊赖中通过望远镜偷窥邻居的日常行为,却被卷入一桩家庭谋杀案的故事。《后窗》可以说是一幅邻里社区的风情画,而这也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所关注的话题之一,他的杰作《十诫》所讲述的十个故事就发生在同一个社区当中。希区柯克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主人公都在通过偷窥/窃听来满足自身的好奇心与窥淫癖,邻居光鲜外表下的复杂人性在他们的眼中显露无余。不同的是,希区柯克对偷窥的描写偏重于为营造惊悚效果而服务,基耶斯洛夫斯基则通过对偷窥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对人性的存在主义式思考。这一点笔者将在下文中继续讨论。
  2. 对女性的掌控态度
  《红》中的老法官是一个类似于神的全知性角色,他掌管着声音,并通过对细节的安排(比如他的自首间接导致了奥古斯特和女友的分手)改变着瓦伦汀等角色在剧中的命运。老法官与瓦伦汀的支配/被支配式关系,也是贯穿希区柯克几乎所有作品的一个主题。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主角往往被动、胆怯,甘愿受到男性角色的摆布,这一主题在1958年的希氏作品《迷魂记》中达到极致,该片中詹姆斯?斯图尔特所扮演的侦探为了重塑死去情人(由金?诺瓦克饰演)的形象,不惜让自己的现任女友(亦由金?诺瓦克饰)重蹈覆辙,走上死亡之路。这样的轮回主题也是《红》的结尾所暗示的。老法官在三十年后的化身奥古斯特与瓦伦汀在救生船上相遇,这似乎是对终生未能遇见意中人的老法官的一种补偿。与希区柯克对女人近乎蔑视的态度不同,无论在《爱情短片》还是在《红》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对自己的女主人公都似乎抱有一种崇拜与敬畏交织的感觉,两部电影中的女主角不仅都通过距离感的衬托,以缪斯式的形象出现,更在无形中反过来塑造着男主人公的命运,《红》中的老法官便因为瓦伦汀的出现而停止了不道德的监听行为,影片结尾暗示了他得到的救赎。但是老法官对命运的主观性安排也使人有着质疑,奥古斯特真的会是瓦伦汀的“真命天子”吗?抑或这只是老法官为了补偿自己的不幸而作出的错误选择?基耶斯洛夫斯基并没有在电影当中给出答案。老法官对瓦伦汀的安排,与基耶斯洛夫斯基作为导演对影片人物命运的安排,在某种层面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也许基耶斯洛夫斯基对影片人物命运的不确定,也在暗示着他在现实生活中对人性之难以捉摸的观点。
  3. 对家庭/情侣关系的怀疑
  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几乎从未出现过完满的家庭,他所塑造的夫妻或情侣,往往都在相互妒忌与猜疑当中度日。《后窗》中记者所偷窥的一个家庭中,丈夫因为难以忍受已获绝症的妻子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将妻子谋杀并分尸;间谍片《美人计》与《西北偏北》中的男女主人公为了生存,更是根本无法相信对方。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中有一个典型的希区柯克式场景:瓦伦汀无法忍受老法官对邻居的窃听,欲向这个邻居揭露真相,当她来到这个家庭时却发现家中的女儿正在微笑着偷听着父亲与同性恋人的电话。家庭关系的不堪一击,在这个场景中表露无疑,正如老法官所言,这种家庭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奥古斯特和女友的情侣关系,更是仅仅因为老法官自首的行为导致女友与同事出轨,便宣告破裂,基耶斯洛夫斯基对情侣关系的绝望可见一斑。作为社会的基础,家庭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类似于寓言的手法,引发我们思考着二十世纪末的人类社会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4. 对侧影镜头的钟爱
  对女主角在银幕中央的侧影特写镜头,是希区柯克的标签式手法,在《蝴蝶梦》《美人计》等片中都有所运用,其中最著名的大概是电影《迷魂记》中对金?诺瓦克侧影的多次特写了。平视而居中的侧影特写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往往是二维的,严格死板的构图消解了人物的空间维度,起的仅仅是主人公在观看者脑海中一个心理参照物的作用,比如金?诺瓦克的侧面特写在《迷魂记》中仅仅是詹姆斯?斯图尔特的心理坐标。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侧影镜头虽然如希区柯克般标准严格,却在感情上少了几分希氏的冷漠。《红》中出现过数次对瓦伦汀和老法官的侧面镜头,在此时观众似乎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审视剧中人物的灵魂。由此可见,与希区柯克相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侧面镜头更像是一种向观众袒露角色灵魂的工具。

  四 萨特与基耶斯洛夫斯基

  《红》是蓝白红三部曲中存在主义主题最为突出的一部。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接受采访时也并不讳言他受到了萨特式存在主义的影响。萨特认为,只有存在主义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其原因在于存在主义的真诚。人道主义往往披着太多认为附加的外衣,被现实中的种种利益所绑架,这些问题恰恰是崇尚孤独与自由的存在主义所不具有的。存在主义提倡人们回到人作为个体的本身。只有承认人的个体性,特殊性和无可替代性,人们才能从本质上热爱他人,热爱生命。这是萨特在小说《恶心》中通过主人公和一位“好学者”的对话所揭示的道理。在《红》中瓦伦汀与老法官的第二次见面时,两人的对话透露出了与《恶心》相似的一些思想。瓦伦汀反对老法官的窃听行为,她坚持人性是好的。老法官却针锋相对的将邻居丑陋的隐私揭露出来,讽刺着瓦伦汀的天真。瓦伦汀以为只要对人性中的种种阴霾忽略不计,就可以热爱人性中的光辉,而老法官提醒着瓦伦汀和观众,热爱人类的前提恰恰是直面人性的现实,包括那些无法见光的侧面。毕竟,每个人的丑陋、贪婪,也许都是独一无二的。诚实是唯一的美德。
  此外,在老法官的塑造上,基耶斯洛夫斯基也参考了存在主义的人生态度。老法官与《恶心》的主人公一样,有着自我厌恶的倾向,甚至会做出一些自我羞辱的举动。这也是老法官故意让瓦伦汀知道他窃听邻居通话的原因。在他看来,自己已经是个没有未来的老人,只有接受现实才是他的出路。

  五 自相矛盾的《红》

  根据法国国旗三色所象征的含义,《红》应该是一部关于博爱的电影。但在仔细回味几遍之后,我发现这实在是一部难以把握的电影,因为片中所表现的众多矛盾是如此明显,近乎无法调和。咖啡店中老虎机带来的好运,往往伴随的是突如其来的厄运(瓦伦汀的弟弟吸毒的消息;奥古斯特女友出轨);老法官的世故无法与瓦伦汀的善良纯真完全融为一体;瓦伦汀与奥古斯特的风华正茂,反衬的是老法官的晚景凄凉,而瓦伦汀和老法官虽已在心灵层面建立起父女一样的关系,最后却只像安东尼奥尼的角色一般只能隔着一层玻璃相互温暖。最后的轮船事故中,蓝白红几位主角的获救,背后是几千人的失踪与罹难,以至于我也不清楚最后的这个happy ending究竟属于喜剧,还是悲剧。也许这两个镜头的右侧“信号灯”一般的隐喻,正是对两位主人公命运的暗示吧。年轻人面对的生活总是有着绿灯的可能性,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另我(alter-ego)老法官的面前,却已然失去了未来。
  还是让我们回到影片结尾。老法官在电视里面看到了瓦伦汀获救的消息,在定格的一瞬间,她与奥古斯特在画面中相遇。两人之间的眼神交错,也许就会是终生相伴的序曲。隔着窗户,我们看到了老法官流下的眼泪。在这一刻,他究竟是因为奥古斯特没有重蹈覆辙而释然,还是在感慨自己所错过的机遇?在这一刻,人类的命运与救赎已经淡出画面,而时空交错给人生带来的遗憾,让我们只能徒留唏嘘。

浙江传媒学院第一届影评大赛一等奖  吴泽源)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