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文艺园地 > 新闻详情
从中日美励志电影看价值观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09-10-25      

  曾经有人说过,每部电影都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这样说来,是不是每部励志片都是一个疗伤站?在现实生活中受伤的人,总是能在这其中找回丢失的自己,找回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年少的时光总是伴随着淡淡的伤痛,青春励志片也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纵观全局,各种不同文化圈的青春励志片也不尽相同。
  先说日本。且不说过分煽情的《血疑》和《一公升的眼泪》,只说一些朴实清淡的励志电影,便不得不提起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侧耳倾听》,一个淡如清泉的成长故事。
  《侧耳倾听》的故事发生于1994的多摩市,一切都来得平凡真实,并没有像大部分少女题材的故事一样,男女主角都沉浸在呼天抢地、终日徘徊在生死边缘的爱情中,这与现今很多年轻人的想法大相径庭。在影片中,宫崎骏不动声色地叙述了少男少女之间清纯真挚的恋爱故事,情节绝非跌宕,感情也绝不激烈,细腻的笔触毫不夸张地描绘了青春的画卷。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互相勉励、互相学习,渐渐成为了彼此实现梦想、拥抱未来的动力和支柱。青春期的不安,微妙的少女情怀,对未来的期待和迷茫这些要素交织在故事中,贴近生活的朴素魅力悄悄地打动了人心,引发出观众的共鸣。
  虽然只是一部不长的关于成长的故事片,但是不难看出当今日本年轻一代的价值观。日本文化在儒学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方文明,以所谓“和魂洋才”的理念突破了东亚文化圈。在影片中的霞和圣司身上,可以看出当前日本坚忍拼搏的品质。其实当今的日本社会,人际关系是疏离遥远的,日本人信奉“一切凭自己”的理念,即使亲密如家人,如恋人,如朋友,也只是单纯感情上的交流。未来和命运只能也只会由自己去把握,影片里有一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在影片末,圣司用自行车载着霞走了一段很长的路,霞想她可能会成为圣司踏上理想之路的负担,所以毅然从车上跳下来帮圣司推车,“不愿意成为圣司君的负担,而是要和圣司君一起努力把路走完。”这短短一幕实在让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当今的日本少年,太多的接受了日本“隐忍”的思想和西方文化的交融,已经无愧于成为一个民族的脊梁。
  说完日本,自然要提一提我们的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电影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在这个时代的洪流里,励志电影更是暗含了一代中国人成长的心路历程,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除了比较经典的如《独自等待》、《士兵突击》这种受众较广的电影电视剧,近来一部被喻为真正属于“80后”的影视作品——《奋斗》引起了广泛的好评。
  《奋斗》的诞生具有它的必然性,80后的成长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他们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夹杂在新旧思潮蜂拥而至的时期。他们矛盾的幸福着,父母的宠溺造就了他们不可一世的乖张性格,但是同时他们也不甘平庸,努力想要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奋斗》从大学毕业后就业的艰辛、爱情的迷茫、友情的背叛、社会的考验、描绘了一幅鲜明的80后众生相。80后里有不少像陆涛自傲、孤高,生活在乌托邦中的人。陆涛不断地找工作,不断地辞职,剧中夏琳说:“你不是小孩,你不能这我要,那我也要,有些东西别人不是给不起而是不想给,人生有些东西不是属于自己的,理想和现实是两码事。”其实陆涛这个人物真的是当今一代的再现,他的内心极度渴望着成功,却也好高骛远,很多人在看《奋斗》之后都对陆涛这个角色大摇其头,是不是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奋斗》中最有感觉的角色除了陆涛就是露露,大多数人对露露最初的误读,类似社会以点盖面到给“80后”扣上“跨掉一代”的帽子。露露代表的“80后”,就是名副其实的“北漂一族”,听着她对华子最后说的那段对白“北京对于我,就意味着整个世界……虽然我们订婚了,但我却没有感觉到你想稳定下来……猪头的妻子才是我真正的身份,有了这个身份,我才觉得安全,我才能很好的面对北京,猪头给我办了户口,我现在也是这个城市的人了,有了身份证,我才愿意更熟悉这个城市……这时,我才觉得这个世界很亲切,我感到我是属于它的,它也属于我的”。开始认为她是个“问题少女”,就像爱她的华子悲伤地说“谁知道她在外面给我戴了几顶绿帽子?”就可见端倪。但实际上她活着的目的就是“一家人永远都要在一起”,所以爱对于她来说只是奢侈品,生活在继续,生活才是她每天必须正视的“日常用品”。她在摇滚妹、洗头妹、蛋糕店老板娘的身份中互换,但这些身份都无法给她一个安定的家。华子给她的爱只能让她看到的前方继续渺茫。所以这就是生活,爱情游不过这片海洋,为了家人,她的爱情始终在戈壁上。
  同时她也是另一个特殊群体的代表——“北漂”,这是一个卑微而心酸的群体,但是又决不能忽视了他们的存在。每年成千上万的北漂族,或许是为了生存,或许是为了理想,行走于古老的北京城的边缘,他们行色匆匆,广义上来说,甚至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有着太大的区别,中国人一直有铁饭碗的概念,安居乐业更是中国历代老百姓最期盼的事情。但是“北漂”显然违背了这一观点,所以也就注定了“北漂”特立独行的行事作风和不被主流社会接受的现实,甚至可以说80后的成长背景决定了北漂族的存在,而这支队伍的成长壮大究竟是喜是忧,没有人说得清楚。而《奋斗》为我们展现了80后一代成长的伤痛和叛逆,却也暗示了,不断拼搏的青春的长卷还未结束。向大家推荐《奋斗》不仅仅是因为这段片子本身,更是让我们看到自己,四年之后的道路应该怎么走。
  亚洲的励志片,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在其中打下的深深烙印,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不管是《侧耳倾听》还是《奋斗》,我们都可以看见东方人中庸的思想和其中不可摆脱的家庭使命感。而放眼欧美励志电影,则发现和东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不得不说一下,励志电影的经典之作《死亡诗社》。
  同样也是一部关于孩子,关于成长的影片。
  看完这部电影,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取名为死亡诗社?
  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们,一个对生命有独特理解的老师,还有他们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严格的名牌中学。因为它没有被商业化得很滥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药的性质。
  故事讲述了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在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的说着校训:传统、纪律、荣誉、卓越。学校礼堂里庄严和死气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流露了出来。而基丁老师被轻描淡写的代过,我们还无从知道一个不高大、看起来也不英俊,甚至还有些滑稽的英语老师身上积蓄着怎样的力量。一群学生在基丁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
  基丁老师在最后一刻笑了,疲惫但幸福,他预见了他所期望的那一天,他的战士们踏上了征程。站在“林肯倒下的那块甲板上”说:“船长,我的船长,我们也在路上!”
  是的,他在路上,不管接受与否,他都在路上,而每一次的进步,每一次的发展,不都需要这样的先行者吗?
  其实《死亡诗社》是一个小舞台,浓缩了那样光怪陆离的美国社会——基丁先生的新颖的诗学课程,让我很受感触。他用很形象的行为来表达抽象的理论,比如让学生站在桌子上,来说明换一个角度,看到的世界就会不一样;用自己的步伐走出真实的自己,在真实的基础上,需要走得与别人不同,因为用平庸的大众的眼光,看到的任何的世界都是一样的。做你自己,换角度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的细化的内容。而在这些细化的内容中,我看到了真实,也看到了做任何一个超越大众思想的行为,都是会受到很多质疑的。
  比起东方,美国社会似乎更加开放,但是在我们口口声声把创新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够接受改革创新的人?我们一次一次地把先行者推向风口浪尖,却也无法阻止改革的洪流……
  这部影片与老美一向的思维不尽相同,在其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隐藏很深的东西,其实一直更喜欢《黑暗中的舞者》这样的片子,和《死亡诗社》一样,展现的不再是好莱坞那个奢华到不真实的美国世界——当前的美国世界,当前的美国主流价值观,不正是如此吗?从当年的南北战争到如今的美国,就是以不断的牺牲换来进步,或者说每一个时代的进步都要换取血的代价,而片中的基丁老师正是一个开拓者的代表,是一个“零余者”的形象,更是美国人价值观的体现——做自己想做的,想自己敢想的,即使失败了,也要尽情地绽放一次。
  电影是综合媒介的传播者,世界上不同国家都希望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承传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从《侧耳倾听》到《奋斗》再到《死亡诗社》,我们可以清晰地从中看到日本、中国、美国年轻一代的成长。在这其中,总是让我们有欣慰,也有堪忧,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日本的严谨还是中国的奋斗、美国人的无奈,电影的魅力的确不可小觑。

(作者:影视艺术学院 07戏文 姚佳)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