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太多,眼睛也累了,心也累了。青春在都市的烦乱下低迷颓废。谁还记得,青春应该是一把锋利的刀子,割破了我们的梦想,割破我们的记忆,流着汩汩的血,割破了社会的遮羞布,露出变革后掩藏的败絮。这败絮总是会优先压迫到年轻一代的身上,而最让人无可奈何也心疼不已的却是年轻时不懂虚伪做作、不懂安心忍让、不懂人各有志、不懂中庸之道,也更不用提社会和谐下的缺憾,看似无害的世界其实处处立满尖刀,我们战斗得头破血流,却不知把青春的刀子向哪里挥舞。然而,那些日子,却才是真正的阳光灿烂,青春肆无忌惮地发光发热。
《阳光灿烂的日子》原著是王朔的《动物凶猛》,是拍给丢失记忆,忘记伤口的人看的,让我们看到若隐若现疮疤下我们不只微笑那么简单的青春往事。
我想,姜文花了8年时间去改编出这部电影,成长,青春时代的成长应该是关键词,将我们推入那段独白,和马小军一块儿成长,而他的身上,有我们的生动鲜明的影子。跟他一起行走在那些曾经斗志昂扬,无所畏惧,目空一切,为所欲为的时代。马小军的任何一个举动或是想法都牵动着那些鲜活记忆的衣角,那时,生活单纯得多一点思考都是多余的。 是的,简单而张狂是年轻人的图腾,无论怎样,它都透着野性的生猛,难以被驯服。而在那样子特定的年代,导演告诉我们,青春在肆无忌惮侵略性地疯长。 比如马小军偷看爸妈的情书,吹破避孕套;比如他对米兰的奉为女神和渴望,和内心对异性莫名其妙的悸动;比如他撬开别人家门锁,只是进去“坐坐”,寻求那种窥探的刺激。 其实这些一切都是被成人世界所遗弃所可以封印的潜意识。少年的天真轻狂,那么决绝地推动我们回忆当年逼真的自己。也许我们所向往并不是肉体,也不需要什么道德规范来谴责我们的灵魂。一切只是好奇,只是内心冲动,只是原始的本能,我们期待的恰恰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一种对异性的隐约和禁忌之美。显然,在这里,摄影师和导演掌握得极好。那不止一个的阳光悄然倾泄的镜头画面,少年的脸庞模糊然而生动无比,心跳漏了一拍,画面朦胧,然而青春的张力无可阻挡地穿刺而出。
故事发生在六七十年代,解放后最动荡的年代。北京的一个军队大院,一群充满活力,在自己的天地中享受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少男少女在恣意生长,他们厌倦有秩序的学校生活,追求自由,听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就像王朔在《动物凶猛》中写道:“我感激我所处的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学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的知识。”周围的环境是:“北京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汽车和高级饭店,比我们大几岁的去了农村和部队,这个城市,属于我们……”
马小军,其实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年少的单纯,冲劲,渴望,自然的天性,无可深究。而,米兰,一个以女神的形象出现在马小军梦中的女孩,在生活中却是个女流氓式的人物,最后还落到了哥们儿手里。这对于马小军,是一次死亡。当梦想从高空跌落的瞬间,一切美好已摔得粉碎。影片将要结束的时候,编剧导演设计的马小军落水,开始大家都伸出了手,然而马上,又把他踩进水里。最后,一个人的漂浮。水中的浮沉,是一个生命自不可测的未来,那一回一回从水底浮起,让马小军不再对世界有着任何幻想,在成人世界永远只是你死我活的苦斗!这是社会的生存法则,这是社会套在你脖子上的无形枷锁!哦,是终于失去了美好的一切了吗。这样子的画面的设计,就是在冲击后,仍然会有无尽震撼。这个,定是要深谙上善若水,生命结于水的道理才设计的出。
是的,成长的路上,无论我们是否愿意点头承认,有些酸涩往往伴随在这样凄婉的旋律中,让人不禁泪眼迷蒙。导演姜文显然很懂得掌握这种似是而非的节奏和表现方式。 这是一部很好的影片,以文革为背景,却以阳光灿烂为片名,那可以是一份对 “公有制”和“纯洁无暇” 的涩苦回望,对当下理想和良知缺失,浮躁不安的社会有着冷眼讥讽的意义。显然,我们需要这样子的作品,暗暗提醒我们青春应是一把刀,锋利地割破社会华丽的表象露出深层的东西。所以,《阳光灿烂的日子》获意大利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多项国内外大奖。虽是姜文作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却同时也是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扛鼎之作。
青春是一把锋利的刀,割破我们的记忆,汩汩而出的鲜血让我们不再低迷,而《阳光灿烂的日子》,正是用记忆为线索,运用了“离间”的手法,穿越记忆的伤口,带我们回到那个肆意张扬的日子,抹去刀锋上的尘土,灵魂重新成长,终于,看着马小军的成长,我们也听到了自己的生命拔节的声音。(作者:丁木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