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小剧场戏曲及当代中国小剧场沉浸式戏剧发展浅探——文学院凤鸣青年论坛第三讲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3-03-30      

3月28日下午,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文学院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文学院工会、妇联,浙江省社科联“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三有读书会承办的以“小剧场戏曲及当代中国小剧场沉浸式戏剧发展”为主题的文学院凤鸣青年论坛在文学院101观影厅举行。

本次主讲人吴悦,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主要研究戏剧创作与编剧理论,现任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文学讲师,主讲《话剧创作》、《影视剧创作实训》《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戏剧舆论》等课程。

此次讲座,吴悦主要从小剧场戏曲和沉浸式戏剧两部分来讲解。讲座伊始,吴悦就指出,许多观众对于小剧场戏曲存在“空间小”“反市场”的误解。实际上,“小剧场”代表的是一种勇于开拓的实验精神,并且在中国具有拓展市场的作用。基于此她展开了对于小剧场这种创新形式出现原因的讲解。吴悦介绍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戏剧理论传入了中国,对比之下中国戏剧明显落后于西方戏剧,加之电影、电视剧等多元形式的冲击,让中国戏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因此,一些戏剧人开始了关于戏曲内容哲理化和形式创新化的探索。

随后,吴悦以一些戏曲作品为例讲解这些探索的具体表现。她提到,《马前泼水》这部戏曲首先实现了观念突破,即不再以传统的道德观念来思考问题,而是用现代人的标准去看待现实,这就拉近了戏剧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而《红拂》这部戏曲又表现了观念的突破会推动形式的改变:它突破了原有戏曲观众与演员互不干扰的形式,让演员与观众产生互动,从而拉近了戏剧与观众间的物理距离。最后,她总结到,小剧场戏曲的优势在于它具有戏曲艺术本身的定力,且拓展了戏曲市场,反哺传统样式戏曲。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进入21世纪后,小剧场戏曲逐渐功利化、工具化,“缺乏纯粹、投机取巧、刻意创新,小剧场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博取功名的工具”。

在评议环节,刘志宏教授与郭伟玲老师提出沉浸式剧场的创新是对传统的反叛的观点;而应小敏老师则认为戏剧创作应遵循“移步不换形”的理论,核心的形式不应为了商业目的改变,但其他因素可以遵照现代化方向转型升级;俞洁老师和22级戏剧影视文学三班的李欣仪同学则一致认为无论是商业戏曲还是传统戏曲都有存在的必要,商业戏曲可以扩大戏曲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只要保持初心未来就大有可为;21级戏剧影视文学一班陈雨珂补充到,传统戏曲与现代化戏曲需要齐头并进,适当运用营销方式留住年轻人是有必要的;21级戏剧影视文学一班王寒菲同学表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要纠结于戏剧的传统保留与开拓创新,只要不断去了解去尝试去学习,就会推动戏剧的进步。

此次讲座不仅丰富了传媒学子对于戏剧戏曲文化的了解,也为大家提供了戏曲戏剧的构思与创作的前瞻思路,师生间的交流与分享促进了哲思碰撞,相信此次讲座为浙江传媒学院师生都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文字记者:布雨鑫、吴梦雪、李冉

图片记者: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