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13点30分,由浙江传媒学院公共艺术教育部主办兼承办的“戏曲表演艺术漫谈”主题讲座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教学楼113教室顺利举行。
主讲人陈晓红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硕士,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教师,她工于旦角,师承“王(文娟)派”。
讲座伊始,陈晓红以“同学们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为开场,通过提问的形式与在场观众进行交流,进而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戏曲表演的艺术规律。“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陈晓红开门见山地指出,“戏曲表演须从身、心、气、意四个角度去把握。”随后,陈晓红从这四个方面对戏曲表演的艺术规律展开阐述。
“身”即“身形技艺”,演员在舞台上讲究自身的技巧,主要涵盖了“调度、节奏、交流”三个内容。陈晓红表演了冰上行走、暑天奔跑、绣花织布等不同情形,通过对时空转换与人物特性的精准把握,塑造出丰满贴切的人物形象,充分阐释了戏曲表演的假定性、虚拟性、程式性。陈晓红认为,人物不论主次都有各自的表演节奏,这些节奏不应“四平八稳”而应“有快有慢”。她以教室为舞台,将理论融入实践,带领观众上台体验表演的线条调度。紧接着,陈晓红以《牡丹亭》《白蛇传》等经典戏曲中的片段为例,表现出戏曲表演造型调度、场景调度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她指出,演员对节奏、交流的深刻认识与灵活运用是使得观众沉浸其中的关键。演员人物之间的交流只有做到“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统一情感,配合默契。
谈到“心”时,陈晓红指出表演不仅要将“心”融入角色,还要做到“思维先行”。“演员表演的动作应该是内心或思维的外化,不经过思维直接做出来的表演动作是没有灵性的”陈晓红如是说。除了表演的灵性,她将对“气”的要求概括为气韵生动,继而谈论戏曲表演的最高境界,即“意”。陈晓红将“意”具化为“想象力”,再逐层发展到终极意境的形成。“意”又体现为人物基调、规定情境、物我一体等三个方面,“脑子里有形象,角色才会被所有人信服。”
讲座接近尾声,在18级戏剧影视文学系的魏蓝同学向陈晓红提问“如何将个人特色融入王派这一角色”时,她坦言:“这是一段辛酸史。”陈晓红表示,她通过自己对戏曲表演的理解,将独特的情感融入到王派唱腔中,才终于达到这个效果。从受人否定到赢来赞许,二十余年的情感交付与恒久坚持最终被掌声印证,“好在我坚持下来了,我很幸运。”陈晓红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