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13时,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华策电影学院承办的“从传媒大学到电影编剧”主题讲座在桐乡教学楼219顺利举行。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袁媛,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导演系,是一位优秀的编剧和导演。她编剧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囊括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第十六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天坛奖最佳影片奖。2018年袁媛担任《后来的我们》的编剧,这部由刘若英执导,张一白监制的电影,斩获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讲座伊始,袁媛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一部影片的制作流程:首先是编剧创作,然后由导演进行指导,最后移交后期进行最后的处理。编剧是这个流程中的基石,最先对一部作品的核心观点和感情基调进行发掘。
紧接着,袁媛引入了一个词语“架构能力”,并用《七月与安生》和《少年的你》举例,说明一个有高超剧本架构能力的编剧,可以将一本平平无奇的小说改编成一部精彩的电影。除了改编剧本,一个好的编剧还要向观众传达一种“电影情绪”,这种情绪通常是普世价值观的体现,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之后,袁媛从企业投资和剧本编写的角度介绍了她参与编剧的两部作品:《滚蛋吧!肿瘤君》和《后来的我们》。袁媛表示,一部作品想要既忠于原著又迎合市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不同观众对电影传达信息的接受程度不同,编剧想要获得更大的市场,得到企业的投资,有时必须对原作品进行大改。从剧本编写来说,编剧对剧情的把控极度严苛。袁媛说:“可有可无的情节一定可无”。另外,逻辑自洽是一个编剧必须保证的事情。
介绍完两部作品后,袁媛提到了目前国内编剧在改编作品时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主题不明。部分编剧将重点放在“故事”上,从而忽视了对主题的探究。编剧需要充分思考“什么样的主题是值得被拍成电影的?”。袁媛还提到,编剧和记者的工作存在很大的共性,因为他们都需要深挖人物背后的故事,再将故事以文字表达的方式传达给更多人。为了精准刻画人物,编剧需要通过采访从业者了解一种职业。
讲座最后,20级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马跃坤向袁媛提出问题:“在进行剧本创作时,如何把控剧本页数与影片时长?”袁媛回答:“一般一页英文剧本对应的就是影片的一分钟,但是中文剧本只能依靠编剧自己的经验进行把握”。
袁媛还提到了阅读带给她的收获,如她在阅读《挪威的森林》时,里面的一句“永远十七岁”最后演变为电影《滚蛋吧!肿瘤君》中的经典台词“永远那么年轻”。袁媛告诉同学们,读书不能教人何写出好作品,但是大量的阅读能带给一个编剧无尽的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