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18时30分,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丝绸之路历史观漫谈——马原理2+1课程”讲座于桐乡校区教学楼113教室举办。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罗群。罗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西文化交流史,她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领域亦有一定的学术心得和成果。
讲座伊始,罗群从自己的研学经历出发,讲述了学界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史”认知的变迁。首先,她引用了历史学家克罗齐的观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接着,她进一步指出,“尽管历史真实地发生,但它并不等同于事实,历史是所有历史参与者的观念”。基于此,历史叙事常常伴随着罗生门般的疑云——在西方语境下的世界历史中,“丝绸之路”正是淹没在黑暗中世纪里的辉煌。
罗群从两个角度来展开本次讲座。首先,她讲解了丝绸之路的定义。丝绸之路是一条由欧洲人提出的,连接亚欧大陆的交通路线。通过历史文献和百余年的考古支持,这条从长安出发,结束于威尼斯的道路逐渐浮现于大众视野中。这种新的连接方式便利了城市之间、国家之间的交通,最后终结于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里,欧洲能直接与中国交流,导致丝路渐渐湮没。
随后,罗群阐明了丝绸之路的目的和功能。贸易是它的第一功能,国内大量优质的丝绸进入西域,作为交换,西域也运来了撒马尔罕的金桃。而“控制”是由贸易引发的功能,各个部落为了掌控西域,在丝路周边发起了不计其数的冲突和争夺。与此同时,贸易和战争又引发了第三个功能——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对宗教的传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后,罗群批判了在西方中心论者中盛行的对于东方的敌视与偏见现象。她表示,当今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的本质是和平主义、反西方中心主义、贸易主义的。在全球化时代下,这是一种多中心的、更平等的世界观。在这种共赢的历史观念下,文化的宽容度得以提升,中国在当今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应该被重新定义。
讲座最后,罗群重申了建构全球化时代历史观的重要性,并留下了对于如何更宏观地认识中国历史的思考,“要站在中国的角度看待世界,更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