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文学的反射弧——“凤鸣大讲堂”第一百九十二讲顺利举办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20-11-13      

11月11日,由桐乡市人民政府、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桐乡校区党工委及管委会、文学院、沈苇工作室承办的“凤鸣大讲堂第一百九十二讲——文学的反射弧”于桐乡校区行政楼报告厅举行。讲座由文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俞春放主持,出席讲座的有中文教工党支部副书记苏东晓和著名诗人沈苇。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黄咏梅是著名当代小说家,现任浙江文学院副院长,曾获“《人民文学》新人奖”“汪曾祺文学奖”。她在2018年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2019年被浙江省政府授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文章 (1)

在正式谈论“文学的反射弧”这一主题前,黄咏梅首先与观众分享了自己在“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共通之处”这一话题上的见解。黄咏梅提到,想象力是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共同特质,无论哪一种文学的想象力都应该遵循一个原则——扎根于现实。她以《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一章作为事例,阐明了逻辑性、合理性在文学作品的想象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了“信服力”的重要性。

张梓楠 (10)

在谈到“作家的反射弧”时,黄咏梅总结了当代传统文学小说家的两个困境。一是现在的新闻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小说家越来越难以满足读者的新鲜感;二是作家的个人经验变成了公众经验,想要获得独特的创作题材比较难。黄咏梅强调,小说家在处理突发事件、新闻时应注意对人物的塑造和对故事细节的刻画,要“把反射弧延长一点”。

随后,黄咏梅提出了“作品的反射弧”这一观点,她相信作品的反射弧越长,就越容易成为经典。黄咏梅以英国作家毛姆的《吞食魔果的人》为例,表明经典作品永不过时的原因是“真正优秀的作品,最终面对的都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命题。”

张梓楠 (1)

最后,在回答现场观众提出的“创作者应如何看待现实主义”这一问题时,黄咏梅认为好的作品必定扎根于现实,现实主义作品和非现实主义作品并非完全割裂的。而在被问到“传统文学创造的支撑点是什么”时,黄咏梅坦言:“很少传统文学的作家能够仅凭创作谋生,支撑我们的不是收入,不是经济,是一份理想,一份热爱。”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