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罗攀摄影公开课:摄影师在电影中的具体作用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20-10-26      

10月23日晚,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华策电影学院承办的“摄影师在电影中的具体作用——以《金刚川》和《中国》为例”主题公开课在桐乡校区教学楼119顺利举行。

本次公开课的主讲人是中国内地摄影师、华策电影学院电影制作系教师罗攀。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自2002年担任犯罪电影《法官妈妈》的摄影师以来,罗攀先后凭借剧情电影《五彩神箭》、《我不是潘金莲》、《芳华》,动作电影《老炮儿》获得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摄影奖等国内外电影摄影大奖。他也在近日上映的影片《金刚川》中担任摄影指导。

讲座伊始,罗攀分享了他作为一名摄影师在电影《金刚川》的前期筹备中发挥的作用。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这部电影留给摄影师的筹备时间仅有26天。在这短短26天中,罗攀确定了该片摄影风格的核心出发点,即“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这句话出自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罗攀很喜欢其中那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牺牲感。因此,他希望在《金刚川》中刻画出个人行为及精神世界在战争中被推到极致的状态,展现普通士兵选择舍身殉难的精神过程,即“牺牲”的过程。

关于如何表达这种牺牲过程,罗攀提到了两个关键词:“仪式感”和“现代感”。罗攀认为,之所以要拍出仪式感,是因为牺牲是一个祭祀的过程,因此要让战士的阵亡“神圣化”。而想要拍出仪式感,就得拍出真实感,这就引出了摄影方面最大的创作难题。《金刚川》是一部描绘历史战争的电影,为了塑造出真实感,影像风格必须基于观众历史观看的视觉经验,而普通观众对于朝鲜战争的影像记忆大多停留在黑白片,但在当下黑白片的受众有限,这就产生了制作上的矛盾。最后,罗攀翻阅了大量当时的影像资料,确定了“材料真实”的表现手段,通过制作色彩饱和度高、反差大、颗粒粗的LUT模仿历史上该时期反转片胶片的拍摄风格。

第二个关键词“现代感”,指的则是现代电影中对潜意识的表达。罗攀认为,这是现代电影与老电影最本质的区别。他说:“作为一部现代战争片,在《金刚川》中不仅要表现角色去牺牲的动作,更要揭示出角色做出牺牲行为的心理动机。”

做到了“仪式感”与“现代感”,影片中牺牲的过程就完整了,而观众在荧幕前被角色的牺牲行为所感动,由此产生英雄崇拜,这个神圣的“祭祀”过程才宣告结束。罗攀把这些开拍之前的创作思考写成了一封长信发给导演管虎,管虎看完后,把这封信转发给了全剧组,并说:“看看,这就是《金刚川》的根。”

讲座的下半部分,罗攀讲述了他在最近刚刚拍摄完毕的纪录片《中国》中承担的角色。《中国》是一部讲述历史人物的纪录片,但全片没有人物对白,仅靠解说词支撑起情节。摄影难度在于需要用高度象征性的镜头阐释角色行为背后的思考逻辑。罗攀将他在这部纪录片中的创作方法归纳为三点,一是“用简单方式拍复杂场景”“用复杂方式表现简单情绪”的创作理念;二是用全程使用升格镜头拍摄,用放慢的画面彰显历史的庄严感;三是布景舞台化,由于经费受限,无法搭建从春秋战国到唐朝时期的所有布景,罗攀就在摄影棚中利用光影效果使画面呈现出一种西方油画质感,对此他说,“除了逼真的再现,高度的假象性也会带来真实感。”

讲座最后,有同学提出疑问,如果可以使用具有西方艺术特色的影调、构图方式拍摄中国历史纪录片,那么逆推是否可行?对此,罗攀这样解释:“能够在中国纪录片中使用西方艺术特色,是因为影视这套语汇就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但他认为这个想法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并鼓励同学尝试。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