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下午两点,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三有读书会主办,浙江古籍出版社钱报读书会协办,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的“谁解良渚——《良渚5000年:良渚王国记事》读书会”在桐乡校区文学院101顺利举办,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强、教师胡晓华等出席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马黎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她现在担任钱江晚报文化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是浙江广电集团纪录片《良渚》主要撰稿人,曾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著有《一小铲与五千年——考古记者眼中的良渚》《看见5000年——良渚王国记事》等书。
讲座伊始,马黎首先向同学们提出疑问:五千年的良渚究竟是什么?她从良渚“王的权杖墩”上的螺旋纹、玉器上神徽的雕工出发,简单介绍了良渚人精妙的工艺。
马黎将“谁解良渚”分为“谁”与“解良渚”两部分。第一部分“谁”中,马黎着重介绍了她在这十年间的工作经历。2012年换工作到钱江晚报,她跟的第一条新闻就是良渚考古,这十年间,她写了很多关于良渚考古的报道,见证了良渚考古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良渚申遗成功的瞬间更是让她百感交集,激动异常。事实上,除了良渚考古,她一直奔走在浙江的考古一线。
“解良渚”也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考古人的“解”,她提到对于考古人来说,良渚考古其实是在追寻石头。2006年,考古队的刘斌在良渚时期的南北向河沟地下三米多深的地方碰到了石头,因此发现了良渚古城,从那以后,他一直在追寻这些石头。最终,他们真切地摸到了良渚古城的四面城墙。其次是马黎的“解”,2013年马黎和考古队员一起模拟了良渚人运输石头的方式,计算良渚人一天的工作量,这样的体验也让马黎觉得自己跟良渚人更近了一些。尽管职业不同,马黎认为她和考古人之间亦存在着交集,她说道:“在文化报道中,学者、专家是辅助记者讲述的人,而记者才是新闻价值真正的发现者。”
对于良渚文明,马黎的态度是:“我们一直在了解良渚,但永远无法穷尽,考古不断接近历史,但永远无法揭示历史”,良渚玉器神像的6根手指头,玉琮上神像眼睛独特的眼角……这些发现直到现在都没能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