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下午1点,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文学院承办的“纪录片中的大时代和小人物——周浩导演的《厚街》《差馆Ⅱ》学术展映及讲座”在桐乡校区举办。文学院戏剧与影视文学系教师俞洁参与了这次讲座。
主讲人周浩是一名职业纪录片导演,他曾经在新华社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国内一流媒体工作。周浩的纪录片作品有《高三》《龙哥》等,他的作品曾百余次入选过世界各地电影节,并且获得过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亚太电影大奖最佳纪录片奖等多个奖项。
讲座伊始,主办方先放映了周浩的两部纪录片作品《厚街》和《差馆Ⅱ》。《厚街》所记录的事件发生在“9.11”事件发生之后的珠江地区,工厂因为原料进口的问题陆续倒闭,留下一众远离家乡的打工农民在广州苦苦挣扎。纪录片将镜头聚焦在底层小人物的身上,处处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绝望和心酸。《差馆Ⅱ》延续了第一部的内容,讲述了发生在广州火车站警察局的故事,来来往往赶着春运的人们,在警局里演绎了或有趣或让人同情的故事。在这部片子中,被摄对象与镜头有很多交流,导演通过一种近似于采访的形式引出被摄对象的叙述。
影片放映结束后,报告厅响起了同学们自发的掌声。随后,俞洁与周浩进行了多方位的交流。在提到转型的契机时,周浩说到,他的职业选择都是跟随内心的。他先是做了记者,在四处丰富自我时又接触到了纪录片,他发现“这条路挺好玩儿的”,于是就一头扎进了这片深海里。接着,周浩拿《差馆》举例,向在场同学们讲解了如何在拍摄中确定最终主题,起初他想以春运为主题进行拍摄,但是因为申请没有通过,阴差阳错拍到了警察局。所以如何确立主题,一般是无法在一开始就下定论的,需要在拍摄准备中慢慢摸索,才能最终确定。周浩曾说过30岁以前不建议做纪录片,对于这个问题,周浩解释道:“拍纪录片需要掌握跟人打交道的技巧,并且拍第一部纪录片的时候需要资金支持。我之所以建议30岁之前不要去拍摄纪录片,是因为我害怕你在不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去拍摄最终会半途而废。”
提问环节中,19戏文一班的李昊轩提出了他的疑惑:“怎么接触采访者?”周浩强调,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招破敌”的绝招,也没有秘籍,采访时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他建议在采访中逐渐了解采访对象,找到愿意聊天的人并借此找到突破口。他随后总结到,同学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究世界,拍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呈现答案,要用手段与世界产生连接,这个过程就是一部片子。
“拍不到是常态,拍到了是运气。”所以拍纪录片永远要保持一颗坚定的心,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发现这条道路极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