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重建常识:非虚构写作的历史维度
——《中国往事》三部曲新书分享会圆满结束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05-29      

5月28日下午13点30分,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行政楼报告厅,由桐乡市人民政府与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桐乡校区党工委、管委会以及文学院承办的第一百六十七讲凤鸣大讲堂“重建常识:非虚构写作的历史维度”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赵柏田是中国非虚构写作代表作家,他多年致力于思想史及近代史知识分子研究,所涉方向有明清江南文化、近代口岸城市现代性研究。赵柏田出版著作20余种,曾获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以及2015年腾讯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大奖。

20190528142310_IMG_9905-01

在讲座的开始,赵柏田谈到:“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的面前都有一面大镜子。当这面镜子被打碎的时候,事情的真相就越来越难以遮掩,这时众声喧哗、谬误纷飞,建立共识便显得尤为重要。”随后,他从非虚构的历史维度写作谈起了关于常识的重建。非虚构写作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写作手法,又称“新新闻写作”。它是对那个充满着急剧变化的时代的回应,也是对社会写实小说的继承。他强调道:“非虚构写作并不是虚构写作的反动,而是补充。”

20190528140420_IMG_9853-01

在谈及非虚构写作技巧时,赵柏田说道:“非虚构写作者们‘重构’了一套写实小说技法:建立现场感,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记录完整对话与真实的人物对白以及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把探寻真相的过程写入文本。”非虚构写作一般有两个维度:现实维度和历史维度。关于非虚构写作的现实维度,赵柏田谈起了传统纸质媒体与调查记者。在他看来,调查记者是中国最好的现实维度的非虚构写作者。他提到,改革开放以来,纸质媒体飞速发展,这为调查记者进行深度报道提供了很多机会,而他们发表的深度文章正是最好的非虚构作品。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纸质媒体所处的位置开始每况愈下,大批调查记者只能离职下岗。

然而,非虚构写作的历史维度方面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最触目惊心的是常识的缺乏。历史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挡住了,迷雾重重。”赵柏田忧虑地说道。他将“五四运动100周年到来的如今,当代很多人仍无法分清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区别”作为例子,表达了自己对于当代人常识缺乏的担忧以及重建历史常识的必要。

20190528140305_IMG_9841-01

他对如何重构历史常识提供了两个共识点:一是历史是一个万镜楼台,二是历史写作是纪实与虚构之间来回的一个钟摆。主讲人引用明朝小说《西游补》中“孙悟空误入万镜楼台”的故事,阐释了在不同人的眼里,历史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样一个道理。他将“鸟飞过天空”这一事例比作一个历史,说道:“当你真实地去记录这个足迹时,那就是非虚构写作,这是记者、历史学家去做的工作。而当你是用想象去还原这个足迹时,那就是虚构写作。虚构写作是作家和艺术家来做的事,他们让历史变得更生动更有温度。

“纪实和虚构就是历史的任督二脉。”他说道。在赵柏田看来:“虚构和非虚构相互交织,呈现的才是历史的全息图,历史不是平面的,有聚光灯照到的地方,也有阴影的部分。有时候,历史的另一方面更可能隐藏着容易让人忽视的秘密。”

如果真的能够实现时空穿越,赵柏田希望可以投生于乱世。他渴望去描写那些大时代夹缝当中的人物。“士大夫出于乱世,人在那种时代里要学会选择还有判断。”他说道,“我的作品中的年代都比较集中于像晚明、晚清、民国这样的乱世。”他的作品《明朝四肢》《南华录》《买办的女儿》无一不是在根据现有史料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向人们展现中国历史的不同侧面。

“历史要‘去蔽’,更要‘祛魅’。去蔽,靠历史学家运用史料纠伪。祛魅,是指祛除实用主义、一元论、神话化之魅。”在讲座的最后赵柏田说道,“非虚构写作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我们要直面现实,也更应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 ”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