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为何鲍勃·迪伦依旧重要
——博士讲坛第58期讲座顺利结束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8-12-29      

时值博士讲坛七周年生日,12月27日晚六点半,由浙江传媒学院博士讲坛桐乡工作室主办,人事处、团委、教务处、图书馆承办的第58期博士讲坛——“为何鲍勃·迪伦依旧重要”主题讲座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乌镇校区顺利举行。

讲座主讲人林晓筱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曾在《国外文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数篇,并在《书城》《上海文学》等杂志上发表专业评论多篇,曾参与国家级课题“世界文学经典传播”。现担任浙江传媒学院《外国文学》《西方文学》等课程的教学,并开设西方现代小说的专题研究性选修课《西方二十世纪小说选读》。

2018-12-28 14:55:17.407000

讲座开始,林晓筱向大家展示了他心目中有关鲍勃·迪伦最重要的三张照片:戴着铺满鲜花的帽子的民谣诗人鲍勃、戴着雷朋墨镜的摇滚歌手鲍勃与站在话筒面前作为公众人物的鲍勃。帽子、眼镜、话筒是鲍勃·迪伦在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符号,分别表示他民谣歌手、诗人、公众人物三种面相。以三个面相为出发点,林晓筱讲述了鲍勃对美国特定历史时期以及当下的意义。

林晓筱说:“鲍勃·迪伦不是一个民谣歌手,而是一个有着根基的bard。”之后,他引入美国摇滚乐手布鲁斯·斯普林斯丁的话,“猫王解放了你们的身体,但是,是迪伦解放了你们的思想。”鲍勃·迪伦的出现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正在经历民权运动、妇女解放、青年反文化运动等一系列的急剧变革,这便构成了鲍勃·迪伦这一代民谣诗人所要面对的社会境况——城市中产阶级长期以来的压抑爆发。作为民谣复兴一份子的歌手鲍勃·迪伦,以其特有的质朴嗓音和独特的演奏技巧,将民谣自然清新的表达流露置于艺术家的利己主义之上,营造出一种可被还原和过滤的、单纯的、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情感氛围。

林晓筱讲到,民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无作者。鲍勃·迪伦早期的创作就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别人的歌曲。除此之外,他也在借鉴的过程中慢慢将前人的作品转化为自己的创作。当时受到兰波“je est un autre”思想影响的迪伦不再对民谣歌词与曲调进行简单的直接借鉴,而是开启了更深层次的借鉴,那是一种内在诗歌精神的传承。

2018-12-28 14:56:48.309000

鲍勃·迪伦所活跃的六十年代,是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在争取话语权的时代,嬉皮运动也在这时发扬壮大。林晓筱指出,鲍勃·迪伦也在此时完成了从民谣歌手向摇滚歌手的转变,他指引着人们离开家园而找到自我之下当下的意义。

讲座临近尾声,林晓筱总结到,“鲍勃·迪伦在用自己公众人物的形象向大家传递一种新的世界观:‘跟自己告别,不要犹豫’,时代是在变的,我们应该要时刻地跳出自己,永远都要警惕自己随时都会变成另外的他。不要千人一面,而是一人千面。”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