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晚六点三十分,由博士讲坛桐乡工作室主办,浙江传媒学院人事处、团委、教务处和图书馆承办的“光荣与梦想:百年新诗回眸”主题讲座第五十五期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乌镇校区顺利举行。
本次讲坛是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李俊杰主讲,他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主讲中国现当代文学、新诗研究等课程。
历经百年,现代汉语诗歌已然成为中国文学艺术殿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诗从何而来,怎样成长,又往何处去,不仅是一个文字命题,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观测点,以诗为镜,我们可以品读一个世纪的风霜雨雪,把握几代人的心路历程,感受现代中国的文化方式。
在讲座的开始,李俊杰就道出他讲现代汉语诗歌这一主题的三个原因:第一,新诗是他研究的专业方向。第二,新诗是一个热点话题,2018年正好是中国新诗诞生的100年。第三,新诗是一个现实问题,无论是大象公会还是在百度贴吧、豆瓣论坛,都存在“为什么中国人读不懂现代诗?”这样的提问。面对新诗的热点话题和尖锐的新诗现状,李俊杰提出了此次讲座的三个主讲的内容:一、新诗的“懂”与“不懂”;二、新诗的理解方式;三、百年新诗的文化传统。
李俊杰谈到现代诗人胡适于1916年创作的一首新诗《蝴蝶》,这首语言不算精妙、停顿不算美好的诗体现出胡适开创新诗体的勇气和大胆,和他推广现代新诗的伟大贡献。而这两只蝴蝶也卷起了蝴蝶效应,催逼出新世纪崭新的诗歌美学,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新风貌。而后,李俊杰又将赵丽华的《小令》同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进行赏析和对比,他说道:“新诗是不难懂的,而现代诗给人带来的体验是独特的。”
在谈到“新诗的理解方式”的问题时,他认为要在文化沟通、文化经验、现实经验、“现代性”经验中理解新诗。通过对赵丽华新诗的分析提出对新诗的解读不是纸面的解读,而是需要文化经验。同时提出了新诗的基因具有开放性,戴望舒的新视觉派小说《雨巷》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该诗呈现的是匿名的都市大众与“纷纷的情欲”、“消逝的丽人”与震颤的美。
讲座接近尾声,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李俊杰对观众们积极提出的问题做了细致而深刻的回答。他表示诗歌不是灵感和顿悟,而是教学的过程,并且表示自己是一个专业读者,本能情感上倾向于作为一个介入当下生活的写作者,在不同的心境下有着不同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