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6点,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影视文学系承接的“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桐乡分会场暨思静观影特展”的最后一场放映交流会——“由《大同(又名:中国市长)》说当今纪录片创作现状”在桐乡乌镇校区顺利举办。
本次交流会的主持人为文学院影视文学系专业教师唐佳琳,出席本次交流会的领导嘉宾有:文学院党委书记徐洲赤,文学院老师韩德星、李俊杰、向宇、邵清风等。
交流会伊始,唐佳琳对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以及纪录片《大同》做了简单介绍。作为纪录片大会展映的压轴片,《大同》在2015年获得了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纪录片竞赛单元评委会近距离接触奖。奖项的铺垫吊足了观众的期待,大家一起观摩了新晋纪录片导演周浩跟拍的这部著名纪录片《大同》。
《大同》以中国体制中的官员大同市市长耿彦波为记录对象,真实地记录了耿彦波在职期间对大同古城作出的巨大改动,并对各方面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矛盾冲突进行了真实的展现与深刻的思考。影片中耿市长的孤军奋战与日夜奔波触动了同学们的心,同时城市的巨大转向对“尘埃”中普通百姓的影响在另一方面受到了观影人的质疑与深思。
观影结束后,来自山西太原的一名同学率先发言,作为纪录片中市长任职城市的市民,他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体验诉说了对纪录片中市长耿彦波言行的理解,毫不吝啬对耿彦波的欣赏。“但是,市长的行为是否存在“专断”呢?”唐佳琳对在场的所有人抛出了这个疑问。为了回答该问题,她对当时大同市特定的社会背景进行了解释,因此得出了“大同市的社会转型是必要的”的结论。随后徐洲赤谈到了自己对这部纪录片的一些感受:“耿彦波面露的焦虑是当代资源枯竭城市急需转型的常现表情,无脸谱化的人物记录是使同学们深受触动的一大原因。其中一些蒙太奇手法使作品有了更多戏剧性,但对于纪录片来说,这有些许的刻意或者说有过多的个人色彩。不过周浩的纪录片仍是中国纪录片的一大进步。”同时,他也表示,市长的做法是否正确是难以判断的,而是需要经过历史与时间的检验方可作出评判。
纪录片的客观与否成为了本次观影之后讨论的重点,李俊杰谈到,“主客观只是人们叙述的一个策略,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一个叙述方式。”他认为我们得到的大多历史信息都是别人经验的所得,大多是主观的,而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讨论主客,而是需要建立一个让我们去发表自己的态度与立场的空间。也有同学从导演的性格出发,阐述他们对纪录片另一种维度的理解。现场气氛严谨却又不失轻松。
交流会的最后,15级编剧班的刘璇同学提到,她在这次观影之前早已看过此部纪录片,但自己观影时却未曾像今天这样体味到当中有趣的部分,她认为,“和更多的人一起看时,才更能发现这部纪录片究竟是在哪里触动了我们。”这或许就是放映交流会的意义所在。
短暂而充实的交流会结束了,也宣告着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桐乡展映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纪录片的魅力在于展示这个生活的混浊性,其展现的主客与否都能为观影者带来思考,当人们一旦思考,无论结果其都是有意义的。”交流会的最后,邵清风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