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晚6点半,凤鸣大讲堂第一百三十八讲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行政楼报告厅开讲,以“革命与乡愁:文化记忆与中国审美现代化的情感结构”为主题的本次讲座由桐乡市人民政府、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桐乡校区党工委、管委会、文学院承办。
王杰,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传媒学院特聘教授。同时,他拥有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副会长、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名誉研究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出版基金评委委员、《马克思主义美学》杂志主编等多重身份。
讲座伊始,王杰便谈到,当代社会结构、人类情感、美学风格都和过去迥然不同,文化语境与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同质化的,而是趋向复杂多样性的,在这种境况下,革命是存在争议和冲击的。他认为现代青年必须认真思考革命的必要性,也需要去认真探究改变世界的方法,若仅仅是满足于柴米油盐的生活,而不能更深层次地认识世界并改变世界,那么这一生是少了一份社会意义的。
他以电影《芳华》为例,谈到了他所认识的乡愁与悲剧观念。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到改革开放中期阶段,乌托邦一般的文工团可谓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极具特色的存在。电影以文工团大门为重要事件的转折点,门内门外,两重世界,但又充满了微妙的连接,矛盾与价值在那个时代充斥着、撕裂着。乡愁乌托邦便在那时的中国悄然产生了,与之并存的是红色乌托邦,它们呈双螺旋结构,相互制约与依存。也就在那样一个时代,社会与人生的意义不断被提及,悲剧使人们在利欲洪流中审视与考量人性,从背叛、出卖、堕落中剥离,在苦痛中找寻希望,然后获得人之为人应具的品格。
反观现当代,在中国审美的情感结构中,悲观人文主义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人文主义,它的深度,无不抵于悲观主义;悲观主义止步,继而起舞,便是悲观精神。毋庸讳言,悲观主义是知识的初级、知识的终极,谁不是凭借甘美的绝望,而过尽其自鉴自适的一生。”王杰表示,悲观人文主义的当代重建并非传播阴郁的情感,而是促进人类构建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和认知,达到文化改造,继而改变世界。
讲座最后,王杰给予浙江传媒学院学子美好的期冀,他希望同学们可以认真地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深度思考人生,然后通过情感结构的改变进而改变世界,成为仰望星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