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近乡情怯 乡愁难断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09-11-10      

  新闻网杭州11月10日电(记者王杰) 昨晚6点半,第十九期“博士论坛”在图书馆报告厅准时和大家见面了。此次讲坛的主讲人是杨明博士,她出生于台湾,毕业于东海大学中文系,在佛光大学获文学硕士,任职台湾新闻界十余年。于2007年获四川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曾获台湾中央日报小说奖,台湾地区中国文艺协会散文类文艺奖章,著有《走出荒芜》、《向日葵海域》等小说及散文集三十余种。这次讲坛中,杨老师将带我们领略文人的怀乡感伤。

  尽管讲座当天下着大雨,可却浇不灭同学们心中的火热,偌大的报告厅在开场前就已座无虚席,同学们怀着一颗渴望知识的心在耐心等待。杨老师从一个在台居住的山东女孩对故乡的理解开始了本次讲座,引用《汉书?元帝纪》中的话“汉人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说明了故乡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又重点举例龙应台的新书《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解放战争后,国民党残部逃往台湾,随之来到台湾的是无数背井离乡的大陆人,作为台湾的外省人。作为该书的历史主人公,这一代人无疑对台湾的怀乡书写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正是他们的情怀和人民的苦难以及中国人民在苦难面前坚忍不拔的意志,引出了1949年大陆迁台作家的怀乡书写。
  随后,杨老师对英文单词diaspora,即“离散”的概念进行了解释。讲述历史上不同国家地域都存在着背井离乡的人,通过中外比较使同学们对怀乡的理解更加深刻。之后,杨老师介绍了边界望乡的代表诗作,尤以洛夫、辛郁两位诗人为甚。从板门店眺望故乡,写下了《如果山那边降雪》、《板门店望乡》等怀乡诗作,以抒发心中的感情。同时,杨老师还介绍了“母亲”这一要素,作为怀乡诗的重要情节,一直占据着很高的地位,从余光中的《乡愁》,到梅新的《母亲的坟》、《口信》,无一不体现诗人对故乡对母亲的怀念,其中又以《口信》最为感人;留学生文学是怀乡文学的另一支,郝誉翔的《逆旅》即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当然,杨老师也指出对于台湾怀乡文学的深入,单是这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是难以表明的,像白先勇、林海音、席慕容等,无一不是怀乡文学的大家。

  最后,杨老师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杨老师幻灯片中的字体用的是繁体字,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她的精彩讲述,反而拉近了同学们跟台湾文学的距离。讲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 (图/孟冲)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