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To be or not to be?——经典的灵魂质问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09-10-27      

  新闻网杭州10月27日电(记者汤有军) 昨天晚上6点半,第18期“博士讲坛”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准时开讲。这期讲坛主讲人袁立本博士,是浙江嵊州人,山东大学经济管理系本科,浙江大学文艺学硕士,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博士,现任教我校,研究方向为电视编导和戏剧导演。在这次讲坛中,他带我们走进文艺经典中的经典——《哈姆雷特》,走进那个最具魅力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何谓经典?经典,就是天长地久结成的硕果、是黄沙淘尽始到金的结晶。漫漫历史长河,哪些作品可当得起经典之名?袁博士曰三——《论语》、《圣经》、《哈姆雷特》。对于《哈姆雷特》,世人有太多的评论,有人云:人人都是哈姆雷特;有人云: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哈姆雷特》凭借什么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袁博士就此进行了厘析。

  To be or not to be?首先,袁博士就《哈姆雷特》中这句经典台词的三层含义进行了分析。第一层意思是“是生存还是毁灭”,在这层含义的讲解上,袁博士结合了哈姆雷特、尼采的话语和蝴蝶效应主人公最后的感悟,论述了人活着就不能有罪恶,有罪恶就不如去死的观点。这句台词的第二层含义是“是逆来顺受还是挺身反抗”,这种解释是一个关乎信念的问题,是放弃信仰,还是坚定不移的守护信仰。哈姆雷特有太多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他死去的父亲的灵魂、来自他的叔父也来自上帝,这里充满了变数,就像《圣经》里约伯对上帝说的那样“我把自己交给了你,而你却把我交给了魔鬼”。但即便如此,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终成人文主义的永恒信念。第三层含义就是“做一个中世纪上帝的顺民还是做人文主义新时代大写的我”,这体现了中世纪教会之间的纷争,也是哈姆雷特、作者莎士比亚难以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三层意思,袁博士都以他渊博的学识,结合西方的历史文化给予了透彻的讲解。
  之后,袁博士就《哈姆雷特》如何能成为经典中的经典给予了揭秘。他指出,这得益于哈姆雷特这个经典人物的塑造,在这过程中,有3个参照者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就是雷欧提斯、挪威王子小福丁布拉斯和奥菲利娅,他们和哈姆雷特有太多的共同点,但最终只有哈姆雷特走完了复仇之路。同时,哈姆雷特最终成为经典,也在于他要维护的两种普遍力量得到了平衡,他个人的牺牲得到了最大化。最后,袁博士也指出,如果他所做出的牺牲纯粹是外在的,一切斗争的场所在外界而非灵魂和内心,那么哈姆雷特将也不会成为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也顶多称得上是经典,而成不了经典中的经典。

  虽然白天袁博士上了8节课,但他晚上依然精神饱满的给大家深情讲述,并且两个小时的讲述过程中他始终站在讲台的前沿,拉近了与在座同学的距离,再加上他渊博的学识,风趣的语言以及他独特的讲课风格,在讲座过程中收获了阵阵掌声。 (图/孟冲)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