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杭州5月18日电(记者曾静) 5月18日下午2点,一场由影视艺术学院主办的“大片时代中国电影创作发展趋势”的讲座在行政楼报告厅举行。
这次讲座影视艺术学院特地请来了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教授姚国强老师。姚老师是国家一级录音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科研处处长。担任过“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参评影片录音奖”等各大奖项的评委组组长和评审。在《当代电影》等电影权威杂志上发表过数十篇专业论文,主持编撰了十多本著作。拍摄过许多的电影和电视剧,在广播歌曲上也有不错的成绩。姚教授在影视方面的建树可谓是硕果累累,而且姚教授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所以对我们学校的同学又多了几分亲切。
没有多少题外话,姚教授直接就进入了讲座。既然主题是“大片时代中国电影创作发展趋势”,首先姚教授就向我们直接剖析了“大片”。所谓大片特指由大牌导演、大腕明星演员、大场面数字制作、制作成本高、数字特技多、大的制作团队等多个有“大”的涵义的电影作品。姚教授对各“大”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举了国外的《阿凡达》国内的《建国大业》来具体说明映证。接着姚教授带我们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引进的外国大片,中国真正开始大量引进外国电影其实是从中国正式加入WTO开始的。1994年11月12日,中国引进了首部外国进口的分账影片《亡命天涯》,一直到2007年止,中国共引进了分账影片190部,其中美国影片占了90%。在这里,老师特地给我们介绍了影片分级制,即台湾人口中的A片B片,香港人口中的三级片二级片,而美国则用G级(大众级)、PG级(普通级)、PG-13级(普通级)、R级(限制级)和NG-17级(17岁以下观众禁止观看)来界定。中国共引进R级影片22部,占总数的11.6%,姚老师坚决拥护影片分级制,主张观众分级观看。
中国电影在1971-1979年期间经历了“十七年”解禁后电影观众累计达到了293亿人次,人均观影达到十次,创造了空前绝后的记录。文革后票房最高的一年是1982年,当年影片《少林寺》创下了一亿元票房的好成绩(当时票价是0.2-0.3元/次)。中国电影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好,2009年中国国产影片共取得了1951812.7883万元的票房。在当今国内符合“亿元俱乐部”标准的大导演只有张艺谋、冯小刚和陈凯歌三位。
而后,老师给我们例举了影响大片的因素:在创作方面有编剧、导演、演员、视觉特效、创作团队因素;在资金投入方面有制作成本因素和融资渠道因素;以及宣传发行、电影专业教育、政府扶持和导向方面的因素。最后,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中国大片创作发展的解决对策:培养优秀的剧作、导演和演员;增强技术制作的能力;团队创作意识由“一体化”向“分时分段分工化”转变;建立健全的电影投入合理回报制度,采用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方式;加大宣传发行的力度;重视对电影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重视大片时代的电影声音创作。
姚老师多年来桃李满天下,讲座中不时地穿插他以前的生活学习和现在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学习,讲得妙趣横生。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姚老师身上沉淀的丰富知识和深厚内涵,他是个值得我们敬重和学习传媒老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