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杭州10月13日电(记者温梦晨) 展开中国近现代史的画卷,最不能少的便是留学生的身影:詹天佑、孙中山、鲁迅、周恩来、蒋介石、邓小平……这些在技术、政治方面让旧中国一步步走向新时代的伟人们,大都曾远渡重洋,背井离乡,有过一段或美好或艰辛的留学经历。而在近现代的中国传媒史上,留学生依旧是闪耀的新星,他们对中国报刊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3日晚18:30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来自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的李灵革博士将原本枯燥的历史生动地呈现在了同学们的眼前,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清末明初中国留学生与中国媒体的发展》。
李灵革博士,我校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毕业于浙江大学,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主攻中国新闻史与新闻实务领域。笑起来格外亲切的李教授被同事和学生们私下称为“革革”。当晚,李教授更是以他相当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不少同学到场,报告厅里座无虚席。
李博士以徐志摩为例拉开了本次讲座的序幕。由徐志摩这位我国著名的留洋诗人,李博士引出了不少那个年代的留洋青年。在日本士官学校名列第一的大将蒋百里,与徐志摩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林徽因,林徽因之父林长民,林长民的老师林白水,深爱着林徽因的金岳霖……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些人在历史上多少留下过一笔的人都有过留学的经历。
李博士总结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三次留学潮。最早开启留学之路的是容闳、黄宽。之后,就有了120名清政府官派美国,以及近百名去欧洲学海军的留学生。而我们所熟知的詹天佑、邓世昌就是这群留洋幼童中的一员。
接下来,李灵革博士便就三次留学潮展开了内容。第一次留学潮主要是以学习法政与军事的为主。这些留学生中,以留日学生居多。而在今后他们的事业发展中,我们也能明显地发现这一点:留日学生大多做官,走上仕途。而那些少数留美的学生则成为了著名的大学教授、实业家。应该说,留日学生对那时我国政治、军事、文化界的影响是很大的。
第二次留学潮则是以留美、留法、留俄为中心。1925年,美国8000名留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中国人。而像邓小平这样留法勤工俭学的也不在少数。蒋介石更是把自己的儿子蒋经国送去了莫斯科,这才有了蒋经国加入苏共,站在讲台上大嚷要与父亲划清界限的一幕。之后,这些留俄的学生回国后也确实成了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留学苏联在第三次留学潮中达到顶峰。1949年~1966年,80%的中国留学生都在苏联。这些人在改革开放中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也是密不可分的,李博士就这一点做了详细的陈述。在辛亥革命中,72名烈士中有8名都曾留日。而发起法律、财政等的改革的、发起并推动新文化运动的也是留学生们。
而本次讲座的第二个重点——报刊业,更是这群清末民初留学生们的天下。有一些留学生直接在海外办刊,鼓吹革命;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在国内办报(如《民报》),为革命呐喊。历史上有名的章太炎、邹容苏报案就是在那个时候。1906年是一个办报高潮,革命派报纸是主流。在武汉,《楚报》、《商务报》兴起,革命党以报刊为根据地,暴动、暗杀、组织革命。李博士总结了清末留学生报刊的两大特点:1、思想激进,甚至偏激。2、形式单一,经营不善。
那么这些留学生所办报刊的命运又如何呢?李博士也在最后做了总结:1、救亡压倒启蒙的精神使得中国报刊业始终强调政治的重要性。(政治救国、科技救国)2、文人政治报刊的命运。(收编或限制)3、商业报刊退出大陆。(如《大公报》)
正如季羡林老先生所说::“对中国近代化来说,留学生可以比作报春鸟,比作普罗米修斯,他们的功绩是永存的”。感谢李灵革博士为我们带来了如此精彩的讲座。(图/杨诗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