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意——记央视著名制片人王猛传媒讲座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10-11-24      

  新闻网杭州11月24日电(记者曾静) 11月24日,全国广播电视创新研讨班开班的第三天。当天下午,学校请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专题部特别节目制片人王猛给班级同学讲如何策划与创意电视节目,特别是创新新闻节目。

  讲座伊始,王老师开门见山说这场讲座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我们在一个怎样的电视传播下做新闻节目?”“如何适应格局的变化?”。随后的内容都围绕着这两方面延展开来。
  自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提出“新闻立台”的口号后,各地都在进行新闻改革。王猛老师说现在要做好新闻关键是要做到三点:一是“直播态”,即新闻看起来要像直播,这主要靠构建核心演播区、打造核心主持人和学会连线来做到;二是要加大信息量,新闻条数要成倍增长,不必增加记者数量,只需学会把新闻拆开播;三是加评论节目,很多新闻解说词中不能说的话可以借评论员的口说出来。直播态解决了“快”的问题,加大信息量解决了“量”问题,加评论节目解决了“狠”的问题。随后,王老师分别用杭州“70码”事件、湖南广播电视新闻奖和时政新闻剪片的例子加以说明。
  接着,王老师讲了当今传播格局的变化的影响因素:一是宣传政策的影响。新闻传播格局由“权威点向边际传播”转变为“边缘向权威传播”,王老师特别强调长此以往,新闻节目必将成为二手加工平台;二是传播技术的影响。如今交通网、通讯网和互联网的发达,媒体进入了网络传播的格局。但电视也有其自身优势,那就是电视的本质是最接近现实的,电视人一定要还原现场,恪守真实;三是娱乐化的影响。现在观众看电视,享受娱乐变成了第一功能,时间久了,观众会带着娱乐的心态看新闻。新闻类主持人从政府发言人类型的赵忠祥到娱乐型的新闻主持人的孟非的受欢迎程度的演变,就是最好的例子。
  至此,王老师小结了一下:“所有的新闻节目都是在头上宣传政策和脚下娱乐化表达的两条红线间运作,所有的好栏目都是试图去触探两条红线的结果,无一例外。”

  十分钟休息过后,王老师和我们讲起了受众需求。虽然电视传播进入了分众时代,但中国的电视频道仍然是大众传播。他用“橄榄形”“金字塔形”“洋葱头形”阶级构成的图详尽说明了电视的重要观众是中产阶级,做电视主要是迎合中产阶级的心理,而做顶底两层人的新闻是最符合他们要求的。并且做中产阶级中偏上人群的新闻会产生影响力但不贡献收视率,做中产阶级中偏下人群的新闻则会贡献收视率但不能产生影响力。
  “现场”是电视的生命,是电视最重要的东西。想把新闻做生动,就得找好现场。同时现场不要单一,越丰富越深刻。记者在现场要靠自己的动作来标明自己是记者,给大家提供足够的信息,而不是说,“大家好,我是xx电视台记者”。学会在现场表达和表现最主要靠细节,王老师强调“一切新闻皆有现场,一切现场皆有细节”“记者要带着观众的眼睛去采访,带着观众的心理去提问”“到达现场后记者所有的感觉器官都是记录工具”“越是细节的,越要准确”。
  最后,王老师讲到,创新的基础在于建立的观众的影像积累之上,而所有节目的目的都应该是追求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图/林路)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