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当都市文明遇见当代电影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10-10-27      

  新闻网杭州10月27日电(记者文璋) 都市文明与当代电影,两个同样缤纷复杂的话题,当它们相遇了,会撞出怎样的火花呢?今天晚上18:30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影视艺术学院的钟丽茜博士为我们讲述了它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审美现代性的影像呈现。
  钟丽茜博士,浙江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后,现任浙江传媒学院戏剧文学系副教授,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在讲座一开始,钟博士向我们讲述了一部电影《红字》,这个故事发生在传统乡土社会,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因为一次“偷情”而被迫长年佩戴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尽管她不断热心接济和帮助别人,但最终她还是用以生命为代价的深切忏悔换取了道德上的新生。在故事的末尾,钟博士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颇有意味的问题:如果海斯特·白兰生活在现代都市,这个故事会变成什么样?这里先留给大家思考。接着钟博士分成四大部分向我们阐述了都市文明与当代电影的密切关系。
都市文明与乡村文明
  首先钟博士向我们列出了都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四个变化和差异,一是宗教关系解体,文化权威解体,宗教礼俗文化让位于理性法理文明;二是流动性和开放性增强;三是主体文化(即乡村生活)与客体文化(即都市生活)易位,个体命运日益难以掌控;四是体现在两者审美体验的差别上,乡村生活沉稳恒定,如同绸带,而都市生活流动易变,好似碎片。正如同《海上钢琴师》中一辈子待在船上的天才钢琴师1900,在唯一一次决定下船的时候,他茫然的看着偌大的纽约市,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感席卷了他,让他最终选择回到船上,留下的只是一顶充满遗憾帽子。
“蒙太奇”与“碎片流”
  接着钟博士为我们阐述了在电影中常被运用到的“蒙太奇”手法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多时空转换、体验碎片化等之间深层的联系。蒙太奇句法应和了都市生活句法,与生活体验的互动,形成了现代性的新型体验方式,这种方式被钟博士称为“蜻蜓点水式”。典型的戏剧代表就是前些年热映的《暗恋桃花源》。空间的频繁移动和时间的碎片感,使得我们每天都处在接受纷繁信息的“碎片流”之中,因此学者威廉斯提出了影像“流”这一概念,电视、网络节目时空流变错杂交替、断续交错,人们不得不生活在充满张力和矛盾的环境中。
现代建筑变迁与审美体验的变化
  这个部分是钟博士自己认为最有趣味的和最中意的,因为能把建筑变迁、审美和电影联系起来研究,实在是一件让人激动的事情,我们也被钟博士陶醉和满足的神情感染,随她一起进入神奇的建筑、审美与电影世界。由《浓情巧克力》中通透的的玻璃房子,体现出开放建筑和人们自在的生活方式,再到工业社会诱人的商品化街道,《蒂凡尼早餐》中美丽的奥黛丽赫本差点迷失了自己,然后进入到现在的“消费时代”,在玻璃橱窗内外,人与人的交流消失,人与物的交流也失去了“对话”和神韵,剩下的只有建筑为人们营造的疏离隔绝的孤独空间,代表电影作品有《红》、《德州巴黎》。而这些变化正印证了电影《芳芳》中的一句话:被关在里面也意味着被关在外面。
“赌徒生涯”与“末见钟情”
  最后钟博士向我们介绍了都市生活的偶然性与流动性。经验传承的失效,使人们的生活成为了戏剧性偶然事件的舞台,德国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和哲学家本雅明为此把现代生活形象又幽默地比喻为“赌徒生涯”。现代性审美的“快速移情”导致城市居民的欢乐转瞬即逝,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无果的邂逅,初见随即永别,唯有“末见钟情”。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讲述的就是这么一对陌生的男女激情相遇却最终“越熟悉越疏远”的故事。

  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了对海斯特·白兰的结局的改写,不同于当时的宗教礼俗社会,在现代都市,我们对她的感情更多的是同情和怜悯。感谢钟博士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讲座,让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层层推进了解到了都市文明与当代电影的关系,最后记者送给大家一句话,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能“面对复杂,保持欢喜”。(图/林路)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