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以文学的眼光 再次看见世界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11-12-02      

  许淑芳,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阶段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学习一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文化比较,有两篇学术论文被美国人文与艺术学术论文引文数据库(AHCI)全文收录,一篇论文获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奖励基金一等奖。主持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与省社科联课题各一项,参与国家课题一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曾获校讲课比赛一等奖。     
  2011年11月30日,浙江传媒学院第二教学楼110教室里,在许淑芳博士的带领下,一颗颗向往文学殿堂的心期待着揭开文学神秘的面纱。
  为求深入浅出,帮助同学们领悟文学的魅力和阅读的愉悦,许淑芳博士以解读文本的形式向学生阐明理论问题,结合了拉康的镜象理论和福柯关博士关于异托邦的论述讨论了文学的本质,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文学是什么
  在这物质文明愈演愈烈的今天,文学边缘化的现象日益明显,人们对文学的个人感受能力也在被削弱,但许淑芳博士认为边缘就应是文学的合理位置,不需要全民的文学。
  文学是什么?在历史长河中,不同的人给予文学不同的阐释,而在许淑芳博士眼里,我们不需要追求这答案是什么,而是要不断靠近答案。
  从再现论来说,文学是基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的;从表现论说,文学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却又非个性的;从形式论说,文学是有意识的形式。另外,许淑芳博士也从词源学对文学进行了辨析,她举了《哈姆雷特》的句子、以色列著名诗人阿米亥的诗等例子说明了文学通过对文字艺术化的交错处理能表达出美的事物。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曾说过:“我的诗是一种相遇。”而同样,许淑芳博士也说到,文学就是不可见之物与可见之物的相遇,“与自己相遇才是真正的文学”。


文学与镜子
  在日常生活中,镜子随处可见。人们对镜子的认识通常只是它能直接准确反映现实,但听过许淑芳博士的讲解后我们发现事实却不尽然。镜子的反映是复杂的,有过滤,有光晕,不同时,左右相反,最重要的是看者在镜子中看到怎样的自己。
  许多人误解了镜子,就像许多人会误读文学。许淑芳博士通过拉康的镜像理论中6到18个月婴儿尚无法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统一影像、《哈利波特》中的厄里斯魔镜能照出看者的内心欲望,以及阿根廷诗人一首描写夕阳的诗歌等许多例子阐明了文学也不是简单的反映客观事实的镜子。
在她看来,文学世界恰如镜中世界,在这里,客观现实得到反映,主观欲望得以投射,主客体相遇交融成一种艺术形式。


文学与异托邦
  乌托邦,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而异托邦与之不同就是在于它存在,但对它的理解要借助于想象力。在讲座中,许淑芳博士将之比喻为前往殖民地的船只,既不属于殖民地也不属于侵略国,那是“没有地点的地点”,这也是文学与异托邦的相似之处。
  在PPT演示文稿上显示着这样一句话——“诗应是热情与喜悦的。”我们被许淑芳博士带进了这样一个文学殿堂。那里的文学是有趣的,是一种游戏,是一种创造。她以充满爱的口吻说起了她儿子的趣事,她儿子在幼儿园因作文中只写自己真实感受却没有体现出老师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而被要求重写。“所谓的思想品德重要还是创造重要?”,她强调了真正的美好与有趣共同成长的,这样人才能有广阔的胸怀。为说明此处,许淑芳博士也提及了王小波的《红拂夜奔》、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等反映异托邦理念的作品。

  最后,许淑芳博士送给我们这样一句话“我(代指文学)是地球的必要的天使。从此,以我的眼光,你再次看见世界。”她希望我们每一位学子都能用文学的眼光活得更加美好。许淑芳博士以轻松幽默却不失专业的言语带领了我们领略了文学的华而又实,期间热烈的气氛驱散了冬夜的寒意,全场沉浸在文字的瑰美中。在这里,我们收获了文字的感动和思考。   (先锋通讯社记者/陈莹 责编/吴亚乐 审核/奚宇帆)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