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往往需要承受更多,仿佛要他证明,他强得名副其实,“进步”没那么简单。
——题记
章晓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国际新闻与传播教学、英国、澳大利亚研究。海外经历:英国华威大学硕士(一年)中国驻澳大利亚悉尼领馆(两年),代表性著作:<<新概念英语(4)>> ,代表性论文:跨文化交际与语言教学,《学生双语报教师版》2004年11月6日跨文化交际与语言教学,《学生双语报教师版》2004年12月13日复合型专业英语教学初探,《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学术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进步征程中的尴尬
近几十年来,在国家的不断改革、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的努力中,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大发展,由一个遭强国欺辱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上具有非凡影响力的国家。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发展,我国的工业生产尤其取得了较大发展,为我国GDP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总值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国。有种说法是世界是一个班级,美国是班长,中国是支部书记,“支部书记”取得了进步,“班长”对这个新的”支部书记”尤其敏感,于是倍加关注了。
世界各国都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机器化大生产在全球大规模地展开,人们的生活不断丰富着,生活中的产品大多已经是工业产品,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全球环境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的自然,更加的变化无常且难以适应了,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气候变化异常。那些习惯了优越生活环境的西方人感觉尤其明显,这时,他们更加“关注”飞速发展着的中国。中国,依然在迈着前进的步伐,却受到了越来越多异样的关注,产生了更多关于中国发展的评论,甚至是指斥。
进步角色中的定位
中国在发展,那么它现在、未来在国际中的角色该如何定位呢?章教授给我们详细谈了这个问题。
章教授说中国学界内有三种定位,产生了三派思想,即挑战派、中间派和温和派。挑战派主张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担起改革者、改造者的角色,挑战现有格局,改变现有体系和“西强东弱”的现状;中间派主张维护合理的、改变不合理的,倡导新的格局,但强调对西方要“韬光养晦”,避免大国主义,认为中国不能大跨越,要谦虚、谨慎以保障国家继续稳定发展;而温和派则主张避免正面挑战,在国际关系调整中,积极自主地参与,但不去挑战现有局势,提出中国三十年来的改变得益于现有模式,所以没必要推翻现在的格局。章教授认为这种说法也是有道理的,且大多学者分析得出,中国挑战现有格局,有两种结果,不是“成功或失败”,而是“失败或两败俱伤”,温和派的思想在现在占着主导位置。
那么,那些一直以来处在佼佼者的西方国家,他们又是如何为我们定位的呢?章老师介绍了在《经济学家》里对我国国际角色的构建。首先,他谈到了《经济学家》的思路规律。他们认为,18世纪英国赶超了荷兰,19世纪美国赶超了英国,往日的王者被拉下了王座,那么,20世纪中国赶超美国也是可能的。但《经济学家》也谈到了西方学界人士认为,中国的进步,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发展,为西方提供更广阔市场,但中国崛起并不代表西方落后,中国也不能骄傲。
全球变暖,“小进步”让我们担大责任?
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发展快,但中国崛起,导致西方衰落了么?西方国家又称中国五年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否是“被提前”呢?为什么西方国家要这样提高我们的地位呢,因为“强者”要承担更多责任,即使你不是强者。近年来全球变暖很明显,他们认为全球变暖主要是由燃煤的发展中国家造成的,中国又是燃煤大国,那么,减排就应该从中国开始,中国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但事实上,中国国内的许多问题仍没解决,他们却似乎不愿看到我们的这一面,就“愿”看我们的进步。章教授认为《经济学家》里这些西方人士的言论虽然有客观的一面,但他们整体上却完全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只是他们说话方式很儒雅。
章教授告诉我们,进步中,更要思考,否则,进步同时也是在走向衰落,处在国家不断发展的阶段,我们需要更深厚、更沉稳的思考。 (先锋通讯社记者/杜雪梦 责编/吴亚乐 审核/奚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