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雷锋”--------凤鸣大讲堂之黄亚洲谈长篇小说《雷锋》创作感言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12-05-04      

  今年是雷锋纪念日50周年,5月3日下午于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行政楼报告厅,“凤鸣大讲堂”特别请来了著名作家黄亚洲,与大家一起畅谈长篇小说《雷锋》的创作感言。浙江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张梁、文学院院长陈少波、桐乡校区学工办主任张颖松出席了此次讲座。
  黄亚洲是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一九七〇年开始从事诗歌创作,出版诗集、小说集、剧本集、报告文学集等文学专著等二十余部。其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金鸡奖,华表奖、飞天奖、百合奖、金鹰奖、国家图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并在法兰克福、开罗、芝加哥获有关国际电影节奖。
  “半个世纪以来,学习雷锋的活动就没有停过,但大多数是3月5日活动,3月6日报道,3月7日就没有啦。”最开始黄亚洲其实并没有创作雷锋的想法,只是一个朋友的建议,而黄亚洲也逐渐意识到,“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产生了竞争隔阂,少了些理解信任,多了些戒心。”
  作品未开始创作之时,黄亚洲就听到了来自周围许多不同的声音,赞成者有之而不赞成却占了多数。有人认为,雷锋是政治的产物,是被人为塑造出来的,其真实性有待考究,不能写;相隔半个世纪,社会底盘发生了改变,计划经济特定年代背景之下所产生的精神很难适用于当今社会,不宜写;雷锋同志将其精神融入在扫地扶车等生活的平凡琐事之中,而这些内容很难构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不好写。
  然而,真正决定创作“雷锋”则是因为汶川大地震。在地震发生的第九天,黄亚洲与20多名作家一同赶往灾区,在那里黄亚洲感动于当地的救援精神。“满目疮痍的废墟,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消毒水还有尸体散发出的淡淡酸味……”在黄亚洲的描述下,我们的眼前浮现出了一只手吊着绷带,另一只手仍不停为来往伤者看诊的骨科医生;连续作战50多个小时,只能喝输液盐水的19岁年轻士兵;疲惫救援并雨水浸透了半个身子却坚持去往震中的大学生……“这些都是我亲眼目睹的,他们不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雷锋’吗?”从灾区回来第二天,黄亚洲就动身去了抚顺,采访雷锋战友。
  汶川之行,黄亚洲感受到“雷锋”是某种价值象征的代名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雷锋”,人是社会动物,尽管有着人性的自私,但始终都有善良的一面。显然,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只要出现大灾大难,雷锋就会以一种很醒目的方式层出不穷地站出来。雷锋精神,客观上存在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深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至于“照片摆拍”、“日记公开”、“捐款被退”等人们对雷锋的种种质疑,黄亚洲一一做出了回应,向大家讲述了一个“活生生”的雷锋。雷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并不是神,他有着积极高涨的生活热情,打从心里闲不住,做好事只为内心踏实。他并不会因为没有记者跟着采访就不去帮助他人,更多的时候是不为人知的;有时候他也必须遵从领导的指示;他也会在别人的撺掇下买了皮夹克之后懊悔自责……人无完人,不能够苛求雷锋。“这个时代树立的典型,不能够让他轻易倒下去!”黄亚洲激动地说,“这是一种“利他”的概念,也是我们现在所缺乏的。”
  一位家长把《雷锋》推荐给自己的孩子,他说:“我希望我的孩子知道有一个人曾这样真真切切的活过,待到若干年之后,他走向社会,想起雷锋,也许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而不是一味功利。”现场的一位张姓同学则告诉记者,“一开始以为会很枯燥,但没想到讲“雷锋”的讲座也可以这么生动有趣,了解到很多,内心也有了很多的感悟。”
  讲座结束,记者有幸采访到了黄亚洲,当谈及此次讲座的目的,黄亚洲表示:“我只是希望通过这次讲座,让同学们熟悉‘雷锋’这个名字,感受到一种精神的象征。”对于小悦悦事件、彭宇案等社会道德逐渐缺失的事例,黄亚洲谈到这是多年以来社会良俗、信誉的破坏。所以社会是需要一个精神标杆的,尽管有时候被压住了,没有被诱导出来,或者被恶性竞争的思维占了很大一部分,常常会表现出一些冷漠,但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雷锋”存在。或许这也是黄先生创作《雷锋》的原因之一。(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 陈卿雯)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