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建华教授,在行政楼报告厅主讲了凤鸣大讲堂第十三期“漫谈俄罗斯文学与文化”。讲座吸引了众多在校师生前来观看,陈教授独特的见解,图文结合的介绍方式,通俗易懂的讲解,赢得在场师生的肯定和认同。
本次讲座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针对老师的课题申报问题,陈教授就社科基金外国文学组重大项目评审方面阐述了经验,并根据一些准备申报课题的老师提出的想法,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二部分,陈教授结合自己去俄罗斯访问、旅游的经历漫谈了自己对俄罗斯文学文化的看法,观点。
一个爱诗的国家
19世纪的俄国诗人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普希金并不是俄国文学史上泰斗级的人物,人们却给予这位诗人极高的荣誉,诗在这个国家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在俄罗斯,每年都会举行大型的诗歌晚会,寒冬中很多俄罗斯人会冒着当地特有的冷风在街头观看演出,不到演出结束绝不离开,谢幕时会致以演员五、六次谢幕掌声。这充分体现了俄罗斯人对诗的热爱。
重访名人故里
陈教授在俄罗斯游学期间走访了许多文豪的故居,通过他所拍摄的照片,我们看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平凡的公寓式小楼房,看到了列夫托尔斯泰那贵族奢华的庄园,也看到了高尔基那简陋的小木匠屋,这些地方或多或少承载了文豪的一生,无论是豪华,抑或是寒酸,都被俄政府精心的保护起来,供后人观赏游历。“起点不同但不妨碍日后的高度”,就是这些无言的建筑告诉后人的真理。
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城市的街头随处可见颇有年头的雕像、纪念碑。而俄罗斯在现代的城市规划中,总会留出一块地方来保护这些露天的文物。比如在市区繁华的街头冷不丁冒出个有关卫国战争的纪念碑,而且在纪念碑前通常会摆放着人们献上的鲜花。就是这种对文化遗产的重视,让这个古老的国家越显魅力。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9 世纪、20世纪俄国作家的作品对中国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像大文豪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作品风格,而“文革”后的伤痕文学也受到苏联解冻文学的影响。俄罗斯也有很多优秀的汉语言学家,对中国文坛保持密切关注,促进这中俄文化的交流与共同进步。我国的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接壤,现在也成了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陈教授去过俄罗斯很多次,他坚信中俄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会使两国的文化更加繁荣,昌盛。
最后,陈教授也说道,在俄罗斯的书店里很少能看到中国作家的书,俄罗斯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其实是不够的。让更多的国家认识中国,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也是我们新一代传媒人的任务与使命。
(文/先锋通讯社桐乡 记者/李清仪 责任编辑/姜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