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传播学研究23年——中国传媒大学柯惠新教授将作客博士讲坛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12-10-26      

  10月29日晚,博士讲坛将邀请传播界的领军人物柯惠新教授为我们讲授《传播研究23年——我的体会》专题讲座。我们将跟随老师的步伐了解传播研究方法的学科建设的点滴历程,同时分享她的个人作品,包括:《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北京奥申篇)。
  柯教授将在讲座中讲授怎样设计调查问题的提法、传播学中的定量研究、如何在研究设计阶段中应用统计思想和方法等传播学中的经典问题并结合包括北京奥运在内的各式经典案例做一个极具个人特色的讲解。
  柯惠新,1945年4月出生于广东兴宁。现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所长,北京市第八届和第九届政协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委员。全国市场研究行业协会(CMRA)会长(第一届)。担任全国电视受众研究会和广播受众研究会的顾问、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专家组成员、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常务理事。

  看完柯教授的履历,我们发现从参与学科建设、行业建设到影响国民思维习惯,柯惠新教授的成就都令人敬仰。而在她自己看来,这只是尽了一个学者的本分:那些可以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标志性学术成果的成就,只因碰巧赶上了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与柯教授交谈是一件很悦心的事。她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娓娓而谈的语气,让人感到一种风轻云淡的从容感,即使此刻她讲述的是自己那段最艰辛的日子。1967年大学毕业后柯教授响应祖国号召去了东北劳动农场,之后在那当了一段时间的教员。如同当年无数胸怀理想、壮志难酬的青年学子一样,经历了十年“文革”的冲刷辗转。1980年,柯惠新教授进入北京广播电视学院(现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数学课。那一年,她35岁,据她初次踏入学界大门已有13年。可提起从前,她用的最多的词汇是“幸运”。 对于柯教授说,那段日子之于她,其实是难忘的甚至是财富。
  1986年柯教授得到了一个机会,以国家教委公派学者的身份去日本九州大学进修学习。来之不易的机会让她在学校十分刻苦。“学校老师严格的要求下学生的能力一点点都是被‘逼’出来的,他们要靠自己了解最新的信息知识,又要在规定的最短时间内将这些新知识化成自己的理解,然后大胆走上讲台讲给所有的同学老师,而正是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才最符合社会主流的需求。”柯老师坦言道。回国后柯教授仍然会或多或少的将这种学习模式引进自己的教学中,虽然平时与学生相处时总是态度温和,但是一旦涉及学术方面的内容柯老师就会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们体会到一位老师对学生的负责和对一向事业的投入。柯老师笑着说这种投入有时会忽略了对自己孩子的陪伴,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最终选择了与母亲一样的职业,这让她欣慰。
,,将“统计学引用到传播学领域”,柯教授的贡献毋庸置疑,但柯教授却将这样的成功更多地归于身边的机会与机遇。1989年从日本学成归来的柯老师赶上中国传媒大学在国内开办广告学专业,而中国传媒大学也是当时国内继厦门大学第二个开办此专业的学校,此前在研究所任职时柯老师发现许多机构都会请相关统计学的专业人士参与“预测到场人数”这一准备环节。这引起了柯老师的注意,在多次国际会议的交流中她都留意到,统计学并不像人们日常所理解的那样局限于数学。写作、音乐、绘画等等都和统计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更加坚定了柯老师将统计学引入广告学等文化传播类专业的决心。因为这样的意识在当时太过超前,所以教科书只能一本本从国外引进,相比教科书的困难更难解决的是当时很多人对文科生学习统计一类的理科存在的偏见,柯教授就主动请缨教授广告学中相关统计的科目,努力最终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柯老师坦言在第一堂课后一位广告学的学生就写了一篇题为《从统计学角度谈广告学》的文章,这给了她今后教学很大的鼓励,也对相关事业的发展更有了决心。她始终是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这给我们的启发很大。
  2001年对于中国经济来讲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市场经济的萌芽发展、合资企业群体的逐渐壮大似乎在向我们预示:跟着国外的脚步走无法迎来光明的中国市场经济。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在柯老师等人的努力下应运而生。协会的创立不仅在理论领域上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上的知识性不足,在实践领域上也为中国市场调查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学科上的优势互补,也使统计学在广告学一类的文科专业中越来越受到青眯从而大放异彩。
  10月29日晚6:30,图书馆报告厅,欢迎各位同学届时到场,感受这位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知识分子的别样气韵。(文/先锋通讯社记者 李秋阳子  朱慧子)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