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锵锵七人谈莫言——“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众人谈”讲座举行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12-10-24      

  10月23日晚,在桐乡校区开展的“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众人谈”的讲座好戏不断。来自文学院的七位博士、教授现场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辩论,并毫不避讳现场同学提出的尖锐问题,偌大一个报告厅内掌声不断。


好读与难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莫言的作品,几位教授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蔺春华博士坦言,她觉得莫言的小说很难读进去,莫言的作品她也只读过三四部。而向宇博士则认为莫言的小说十分好读。他当场反驳道,莫言的小说虽然是魔幻现实主义,但却是立足现实、贴近大众,他当初大一的时候就读莫言,通宵达旦,觉得读来很爽快。在对作品的解读上,两位老师也有些分歧。蔺春华博士认为莫言的小说《蛙》是她读过的莫言作品中叙事最自由、最天马行空的一部作品。而向宇博士却觉得《蛙》不是很好,前半部走的现实主义的路子,后半部才有点“莫言魂”的感觉。以他自己的观点,莫言的其他一些小说,例如《生死疲劳》,会更好。

写作是一门的智慧
  “政治就像是镣铐,而艺术家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向宇博士这样说道,他认为莫言的作品虽然看起来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但真正写的却是对中国现当代的十分尖锐的批评,他只是用“天马行空”将它“包装”了起来。他觉得这也是莫言获得诺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如莫言的颁奖词——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了一起”。而同时,这也是我们从莫言的创作中学到的十分重要的一点。
  对此,鲁连显教授也说,很多领域都有“禁区”,关键是怎么去突破这个禁区。写作不仅需要热情,需要技巧,还需要智慧。


一去不复返的“文艺年代”
  朱晓军博士说,他要感谢莫言,因为莫言至少让冷落已久的文学死灰“冒了点烟”。谈及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现状,朱晓军博士不禁感叹:“时光倒回去20多年,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所有的大学生都是文艺青年。”但可惜那个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大学生都是手机、电脑,很少再有念诗的了。他希望至少可以在校园里与同学们谈谈文学、谈谈诗歌。
   但孙苏老师对此却有些不同的见解,她认为大家非常为缅怀的文艺青年时代,文学的黄金时代,都是非正常的。她说:“文学顶多就算是红绕肉旁边的绿叶。”她对于其他老师所说的莫言获奖对中国来说是打了一剂“强心针”的看法也不甚认同。她觉得不能因为没有诺贝尔奖就一蹶不振,也不能因为一个诺贝尔奖就趋之若鹜。任何文学都不应当被推到那样一个高度。


        讲座进行中,同学们还纷纷向七位老师提问,交流气氛十分热烈。最后,鲁连显教授以回答同学提出的“谁是老师们心中的诺奖获得者”为结,表示这个问题应留给同学们。他希望,四年后,同学们可以在积累了足够的阅读量后,以自己的价值判断选出自己心目中的诺奖获得者。

(先锋通讯社桐乡 记者 周浅)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