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部引进大片“亡命天涯”横扫中国19年后,11月12日,我校文学院博士薛峰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了紧扣实际的关于“中国好电影”的讲座。薛峰是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影视文学系讲师,电影学博士。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文学评论》发表论文十余篇。他此次讲座的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三种电影’与电影批评方法论”。讲座现场几近爆棚,很多学生听闻薛博士大名和这个热门话题,专程到场聆听。
“什么是好电影?”薛博士拿起话筒就开宗明义地讲道,“好电影是一个关于电影艺术的终极命题”。而他认为,在当前中国电影多元并存、分化互渗的格局中,笼统区分优劣高下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真正确立“电影功能多元分工意识”,分清电影批评标准,给予电影以“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的定位解析,才能有效过滤无序争论,从学理思考的源头上减少率性粗鄙的攻讦谩骂。
这个简明又新颖的观点一下子提起了在场听众的兴趣。
他将当代中国电影大众分为三种类型:通俗、社会和探索电影。通俗即指迎合大众口味,比较商业化的类型,社会电影毫无疑问符合主旋律的电影,至于探索类便是指那些传递普世价值,有深刻哲理的影片。他接着说,从“十七年”到“文革”时期都是社会性占主流,原因当然是政治需要,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传播舆论力量。此外在特殊环境下,中国当时的电影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苏联的影响。而它们尽管脱离现实,仍然深入人心的原因就在于结合了通俗的特色。
他举例说“小兵张嘎”中的嘎子实质是一个“参加八路军干革命打鬼子”旗号,实行打架缴枪纵火等少儿游戏的经典形象。引得在场听众哄堂大笑。
而到了1977~1983年间,诸多优秀作品渐渐打着“社会电影”旗号实质拍出“通俗电影”。薛博士喝了口水,继续道“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到了关节点1984年,通俗和探索类渐次井喷,以至于探索电影在1984出现一个小高潮。中国社会逐渐的开放氛围孕育出了80年代中后期的“黄金时代”。
说完这么多理论,他发现台下有些疲惫,就转而那当下相当热门的两部片子做个分析:薛博士认为“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渗入了沧桑历史背景和民族仇恨情绪的“情色暴力通俗剧”,而“钢的琴”则以优秀的形式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是部纯粹的探索电影。耳目一新的见解,再次吊起了学生们的兴趣。
在讲座的最后,薛峰博士意味深长的告诫大家,用专业和世俗的视角评判一部电影肯定是不同的,我们要学会用理性的眼光欣赏,才能摈弃无谓的好坏争论。
(先锋通讯社杭州 记者/李尔吉鸥 责任编辑/江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