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慎终追远 感通生命——何仁富“清明的信仰与生命价值”主题讲座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13-04-10      

  4月9日晚六点在桐乡校区行政楼报告厅,一场名为“慎终追远 感通生命”的清明主题讲座如期开讲。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浙江传媒学院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所长何仁福教授,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为大家深层次的剖析了清明的信仰价值与生命意义。虽然讲座不到2个小时,但是却让在场的人感悟到了传统节日清明背后厚重的文化内涵。

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 

  何教授以一则近日很火的新闻《清明节问候乡邻 大学生被骂“不懂事”》开始了整场讲座。他说:“一则新闻,引发了媒体和社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在这里有必要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和领会清明这两字对于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氛围。”接着,何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清明节的由来与习俗。清明,又称寒食节,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清明有扫墓、踏青、烧包袱、插柳等习俗。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使得清明显现出了中国传统节日独特的魅力。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祖先崇拜”

  清明扫墓,祭祀祖先是尽孝道,更代表着一种血脉相承的关系。追思及缅怀先辈、先祖、先烈、先人,成为一种文化载体。清明不单是一个节日,背后有他深刻的文化和信仰内涵,从根本上这与中国信仰中的“祖先崇拜”密切相关。美国著名中国学家史华兹认为:“祖先崇拜是指一种宗教习惯,基于死去祖先灵魂仍然存在,仍然会影响到现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状态有影响的信仰。祖先继续与他们活着的后代保持有机联系。祖先崇拜是中国人最基本的宗教信仰,或者说,祖先崇拜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信仰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

祭天地 祭祖先 祭圣贤

  荀子《礼论》中提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也就是说,天地是宇宙生命之本,祖先是个体生命之本,圣贤是文化生命之本。克己复礼,就应该敬畏天地、祖先和圣贤。继而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儒家的“三祭”是建立在报恩基础上的,这与基督教“罪而立”、佛教“人有苦”的理念明显不同。儒家的“三祭”所显现的正是儒家所宣扬的不容自已的道德责任感。

中国人的生命信仰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断灭。死亡是生命的安顿。葬礼,是死者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离去的形式。祭礼,建立起了死者与生者的联系。正是通过对祭祀之礼的重视,儒家实现了生与死的关联,将过去、现在、将来联成一个整体,这也正是儒家生死智慧的体现。人对生命根源的追溯就是要唤起人的终极关怀。从生死学角度来看,清明祭祀自己的祖先,实则疏通自己生命的根源,更深层次的说就是想让自己生命得以清明。

  讲座快接近尾声的时候,何老师分享了自己几年前回老家寻根时的心得,触动了现场观众的心弦。全场起立共做手语歌《感恩之心》,整场讲座落下帷幕。

  讲座后,记者对观众进行了随机采访。大家普遍表示,通过今天何老师的讲座,不仅增长了许多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体悟到了对祖先的敬畏之情,欣慰的知道了中国人本土的宗教信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先锋通讯社桐乡 记者/孙文龙  责编/赵倩楠)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