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了20年,才让舞蹈从文字脱离出来,就单纯得让舞者跳舞。”
3月5日晚七点,来自台湾的著名艺术家林怀民先生的讲座在传媒小剧场如期举行。讲台上的林老师一身黑装,围一条灰色的围巾,已经66岁的他虽满头银发,但神采奕奕。
作为台湾现代舞团云门舞集的创办人,林怀民又兼具作家、舞蹈家与编舞家等多重身份。在林怀民22岁的时候,他还是一名作家,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蝉》。而在之前的一年,在《人民画报》上看到的一篇《赤脚医生手册》则成为林怀民思想转变的启发,在这篇文章中,他看到年轻人凭借简单的医学知识,勇走基层,为底层人民服务的故事。于是,在当时深受震撼的林怀民,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有责任与能力去改变社会的青年人。
于是,在确定自己对舞蹈的热爱之后,林怀民希望创立一个完全属于自己文化的舞台团队。“云门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的名字,我们希望从源头出发,做自己民族文化的舞蹈。”1973年,林怀民创立了云门舞集,当时还只是十一二个人的团体,他们积极地下到农村,为村民、学生等表演,“当时我们是激情昂扬啊。”指着第一张演出海报,林怀民笑言。
但是写小说出身的林怀民,很快意识到了舞蹈的叙事功能太强,文字过多得介入,导致舞蹈只是一个载体,“当舞蹈必须为文字服务,舞蹈就会变得很尴尬。”因此,从70年代直至90年代的20年间,历经《白蛇传》、《薪传》、《红楼梦》的历练,林怀民终于脱离了文字,让舞者纯粹地跳舞。
在这个时候,他适时地引入了“书法”的概念,“在我看来,王羲之、苏东坡等这些书法家都是拿着笔在跳舞。”基于这样的认知和深厚的养料,林怀民创作出了《水月》和《狂草》,在这两部作品里,舞者完全沉浸在舞蹈动作中,凭借身体的摆动、旋转,借由书法的形式展现动作,脱离了文字的限制。
讲座的最后,林怀民着重阐述了《九歌》的创作,“这是20年前的作品,也是我带着文学趣味的最后一部作品。”他事无巨细地讲述了整个创作过程以及对《九歌》的理解。
林怀民表示,今年在北京、杭州等5个城市巡回演出之后,《九歌》即将“封箱”,因为太“劳民伤财”了。(先锋通讯社杭州 记者/王小娟 责编/张晓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