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下午二时许,著名作家、编剧麦家先生做客浙江传媒学院,于桐乡校区行政楼一楼报告厅做题为“生活与创作的关系”的讲座,到场的嘉宾有:浙、皖、苏三省编剧研修班学员、文学院党总支书记朱力欣、文学院学工办主任赵君波等,文学院学生前往聆听,座无虚席。本次讲座由文学院主办,陈国富老师担任主持。
麦家,著名作家、编剧。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7年专业任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编剧;2008年调任杭州市文联专业作家。连续荣登2009第四届、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著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紫密黑密》、《地下的天空》等。其作品被称为“新智力小说”。《暗算》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讲座一开始,麦家便提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类似的话语现如今已然成为一种口号,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就他本人而言,86年还在部队工作时便开始写作,从事“地下写作”数十年之久,这期间创作了不少军事题材的作品,也有发表过,但大多没有太大影响力。现在回想起来,他总结:“不是别的原因,正是因为我的写作没有特色。”他表示,军事题材在那个年代是很热门的命题,而要想在别人已经打下的“阵地”上取得成功,必然要写的比别人好很多才可以。在他写作的早期,一直信奉“写作的背景要是自己了解的”,因此步入一个盲区。后来他慢慢悟出一个道理:所谓生活,并不特指日常生活,也并非经历过的、熟悉的生活,而是一种心理现实,纸上的生活,“因为我们对这类的生活有感情,有兴趣去了解,甚至无数次在脑海中臆想,在写作创作中,想象力比什么都重要。”
麦家也举了几个自己创作过程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例子与大家分享。由于酷爱小说,97年,麦家从部队转业后毅然放弃了去事业单位工作的机会,托朋友在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找到了一个编剧的职位,这是一份清闲的工作,正好适合自己创作小说。而人生的转机则发生在99年。这一年是建国50周年,宣传部为各电视台拨款50万元,作为拍摄“向祖国献礼”主题短剧的经费,这也是麦家第一次担任编剧,与他而言,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他冥思苦想,毫无思路之时,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迷宫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为其提供了灵感,这是一部充满科幻色彩的小说,麦家被其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但在看完第四遍才明白小说的主要内容。于是,根据这样迷宫似的套路,他创作了《地下的天空》,也就是后来经过改编成为了《暗算》第三部《捕风者》的剧本。对于这部收到许多读者喜爱的小说,麦家笑称:“许多读者质疑,我是不是做过间谍。其实不是的,我只做过特工。而这种所谓‘特工’,就是通过大量资料分析,寻找情报,甚至窃听。”这也就是他要强调的,作家笔下的生活不能是自己熟悉的,朦胧的感觉才是最微妙的,否则会容易陷入一个固定思维。他更是以抓鱼为比喻:在你快要成功地扑捉一条鱼却不小心使其溜走时,你对这条鱼的印象最深,甚至会很长一段时间觉得这是你有史以来见过的最大、最美味的鱼,并对其念念不忘。对于写作者而言,将生活中的人、事、物加以改造,使其更具有艺术性,而为大部分观众所接受,对于他们而言,有意义才是关键。麦家表示,在创作中可以将人物的涵盖面变宽、变大,“夸张”是大部分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手法。他强调:“越是你所熟悉的生活,不但不能提升你的创作,反而容易折断想象的翅膀。”而想要有自己独到的创作疆域,就必须有与别人不同的思想,建立自己的“阵地”,“让读者对生活有别的解读,这样的作品才有意义。”
在讲座接近尾声时,麦家与同学们就写作创作问题进行了探讨。他鼓励“非文学科班”出身的同学要想从事写作,并不是不可能的,并举例莫言、余华等优秀作家:“他们都不是中文系或者文学院毕业的,甚至有的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只要有心写作,就不要关注太多其他。”同时,他坦言,写作才是写作最好的老师,一个作家的成功与否不在其写作技巧上,而在于对笔下的生活的寻找上,即“怎么写不重要,写什么才重要”,不能把自己当天才,要靠日积月累,反复实践,才能有不同于别人的思想。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落下帷幕。(先锋通讯社桐乡 记者/王颖 责编/赵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