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文学之重与影像之轻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13-05-22      

  4月24日晚,现教111偌大的教室里座无虚席,6:30,由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文学博士的张素玫老师围绕三部由经典文学著作改编的电影作品浅谈文字与影像的关系。

  张老师首先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为同学们介绍大概情节,再引入电影,最后进行综合的比较和评价。现场同学无论之前有没有接触过相关作品,都能够轻易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并得到了启示。

“如果让我的电影去忠于原著,那该是多么可笑的事情”
  《布拉格之恋》的导演菲利普考夫曼很擅长从小说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电影主题,与小说中深厚和凝重的阐述方式不同,考夫曼简单到单纯地用托马斯与特蕾莎之间长久而如战争的爱情,告诉我们什么生命中的轻与重。片尾的再创造是全片的点睛之笔,从音乐到无限延伸的道路;从象征6个偶然的6号房间到托马斯最后的一句“我在想我是多么的幸福”,导演借助托马斯在经历游戏般的性爱后回到乡下与特蕾莎厮守感受沉重的幸福来揭示存在和选择的轻与重。在这里张老师说:“我们不能简单地批判电影中视觉可见的形象对于抽象的哲学思维无法准确诠释的缺憾。”《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集中体现昆德拉才华的一部作品,《布拉格之恋》也被评为1988年美国十佳影片之一, 并获得戛纳电影奖,这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小说,同样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我的作品无关道德,而是要展现人灵魂深处的邪恶美”
  《洛丽塔》被改编成电影,比较出名的有两部。第一部是1962年由斯坦利?库柏利克(Stanley Kubrick)执导的《一树梨花压海棠》,片中导演展现给大家的东西与原著中的感动完全不是一回事,甚至在怕蛇亨伯特杀死奎尔蒂时还采取了希区柯克典型的悬疑片拍法。相比之下,另一部1977年亚德里安?林恩导演的《洛丽塔》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其理由主要有四:出色的演员选择、形象的细节展示、经典的场景和完美的画外音配合。,张老师说,“文学转换成的电影失去了阅读时沉醉于叙述者独特的语气的过程,也失去了想象。”在这一部分张老师引导我们如何认识文学到电影间的转换
“描述一场青春成长的绝望”
  玛格丽特?杜阿诺的《情人》与前两部翻拍的电影比较起来则是截然不同的。正是由于让?雅克?阿诺指导的同名电影的风行才导致了人们对于原著的关注。因为片中的男主角是香港影帝梁家辉,这种情况在国内尤其明显。电影主要叙述了一场“异国异域恋”,表现一个出身高贵但是贫穷的白人不得不面对的青春成长的绝望。然而对于片中编导可以渲染的情色镜头,则是有人喜欢有人厌。
  最后,张老师以影像“看”、“群体共享”、“感知”“接受”的方式和“有限时空”的特点以及“情感层面”的轻来对比文字“读”“沉思默想”“创造”的方式和“自由,无限时空”的特点和“心灵层面”的重,从而得出结论:文字是沉重的,带给你思想;影像是轻盈的,带给你愉悦。(先锋通讯社杭州 记者/王心怡)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