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认知与情怀——徐迅雷讲解媒体的必备素质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13-05-22      

  5月21日下午,《都市快报》首席评论员徐迅雷先生做客浙江传媒学院,于桐乡校区教学楼119教室为大家带来题为《认知与情怀》的讲座,吸引了不少同学前往聆听。本次讲座也是浙传第八届读书文化节系列讲座之一。


     徐迅雷,著名杂文家、作家、评论家,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丽水学院客座教授;现任杭州《都市快报》首席评论员,是杭州日报报业集团首席专业带头人之一。已出版《只为苍生说人话》、《让思想醒着》、《这个世界的魂》、《只是历史已清零》、《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等著作。

     徐迅雷的讲座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认知”与“情怀”。

     在讲座中,他首先阐述了其对于这两个词的理解:认知,即个人的阅读、思考、写作的经验,知识知识,有知才有识;而情怀则指言之有情,是指有情感、有情怀,是评论写作的很高境界,作者心里要装着老百姓,要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其次徐迅雷分别从“认知的差异”、“认知的路径”、“认知的基因”、“认知的盲区”以及“认知的高度”等五个角度详细进行解读了他眼中的“认知”。他提出,人与人之间的认知水平差距是巨大的,并举例《国际歌》与《东方红》中歌词的矛盾:前者主张革命靠自己,人民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后者则过度推崇毛泽东,然而该曲的词作者陕北农民歌者李有源于1955年过世后,其家人便生活艰苦,这也是对当时中国部分人民片面认知的讽刺。而提升认知的“路径”,应该从阅历到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思考来提高认识水平,即所谓“阅历不够,阅读来凑”。徐迅雷谈及自己家里:“小偷来了都会气死,因为没有钱,都是书”,他爱书如命,每年在买书上的花销平均在两万元以上,家里小餐厅的墙壁更是全做成了书柜也不够放,因此他便租了个地下车库专门用于放置书籍,但即便如此,书依然可以堆得满地都是,于是他便将一部分书作为捐赠。徐迅雷说:“阅读,会使你的文章左右逢源。”他对于写作的热爱更是溢于言表,为了专职写作。他前后两次“弃政从文”,从见习记者、普通评论员做起也毫无怨言。他说:“知道‘不要什么’比知道‘要什么’更重要。”而认知的“基因”便是“路径”的“垫脚石”,只有当一个人拥有高度的认识、逻辑及语言能力才能真正拥有“认知”,做到这点则必须先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常识、尊重逻辑,在这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踩入认知的“盲区”,在这里,徐迅雷推荐同学们阅读柴静的《看见》以及胡舒立的《访美记》,并列举了多份报纸在标题上犯下的低级可笑的错误,调侃其“看标题便知水平”,也提出对同学们的忠告:“不学习无进步。”只有做到注意前面的四点,方能有高度的认知——一定要站在人类价值观的制高点,求真地看待事物,尤其是作为一名传媒工作者。这里,徐迅雷引用了著名记者李普的一句话:“独立观察、独立思考,更是一个记者的命根子。”


     接着徐迅雷从“信仰与情怀”、“情怀与人间”、“情怀与批评”三个方面讲述了“情怀”与此三者的关系。他在讲座中不止一次强调,媒体人应该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幸运的人应该去帮助不幸的人。普方机构就是一个例子——用一个慈善机构,回报一起灭门惨案难道不比冤冤相报更能解决问题吗?“人活着,就应该有信仰、有灵魂、有情怀,”徐迅雷认为,博爱就是一种信仰,使人间拥有真情。前不久的复旦投毒案、美国马拉松袭击案也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这一件件是人悲痛的案件体现了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情感储备和认知水平。徐迅雷说:“而于媒体人而言,心中有情怀,方能文中见真情。情感是流动的血液,感人的文章,一定是有感情的。‘以情动人’是没有错的。我们所说的情感、感情是广义的,因为人有着丰富的情感表现。激情、温情、同情、悲情、愤怒之情,都是评论中可以表达的情。字里行间,读者一看就能感受得到有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而徐先生本身也热衷于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他每年捐出一个月的工资和奖金:“虽然不多,但我希望能为他人做点事。”而批评也是一种情怀,所谓“恨之深,责之切;爱之深,责之切”,徐迅雷的《只是历史已清零》一书便曾被点评“很尖锐”,但正是因为他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爱得深沉,因此才会毫不避讳的指出她的缺点。犹如梵高所言:“没有比人类的爱更富于艺术性的事业。”

     最后,徐迅雷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交流讨论了关于评论尺度、如何将阅读与阅历融会贯通等多个问题,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先锋通讯社桐乡 记者/王颖  图/张自豪 责编/赵倩楠)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