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凤鸣大讲堂——抗战时期“影帝”刘琼与《国魂》同伴
来源单位:       发布时间:2013-10-21      

  10月18日下午,邵迎建博士做客凤鸣大讲堂,她毕业于四川大学,70年代赴日留学,并取得东京大学博士学位。她著作的《传奇文学与流言人生》《当我们年轻时-抗战时期上海话剧人访谈录》在文学界享有着广泛好评。学过电影史的同学,应该对“影帝”刘琼和《国魂》 这部影片都不陌生,对此,邵博士为我们带来她最近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为同学们献上了一顿文化“盛宴”。
  对于电影《国魂》的评价
  电影《国魂》在香港电影上才能找到踪迹,对这部影片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国魂》中的文天祥反映了爱国主义思想,临危不屈的名族气节,更强调文天祥的忠心赤胆,说文天祥“不可为而为之”,“久而不易”的精神,在大陆沉沦,投机分子变节服臣之际,是具有深长的教育意义:而另一种说法是,《国魂》并没有发扬舞台积极的一面,相反却颂扬、宣传了封建正统观念。文天祥成了一个脱离对祖国和人物的命运的关怀而只知道坚决维“正统”的顽固不化的人物,这是对历史上文天祥这个民族英雄的莫大歪曲。当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巨大胜利,蒋介石王朝已临崩溃的前夜,《国魂》用来提倡什么“久而不易”的精神,这反动的性质是很明显的。这一褒一贬的两种说法其实是两种不同政治立场的真实写照,《国魂》中所塑造的文天祥的形象是随着统治者的意志而改变的。
  “影帝”刘琼
  对于刘琼这个人物,他在当时电影界的地位节节高升的同时,国家的命运在每况愈下,抗日战争使国内环境不容乐观。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进入了电影的“孤岛时期”,当许多电影退居大后方的时候,在日本人管辖不到了英法租界,一个很有经济头脑的张善琨电影人投资拍摄了《木兰从军》,掀起了借古讽今的高潮。在这次浪潮中,刘琼在《明末遗恨》中,扮演了少年英雄郑成功,广受好评。
  在1941年到1945年,上海到全面沦陷时期,电影成了日本人传播思想的工具。日本电影人川喜多和中方谈判,将上海大大小小一百多家电影公司合并成一个大的“中联”电影厂,想通过电影传播日本思想,“以华制华”。这时,刘琼坚持挑选剧本,不愿跟日本人合作。这一时期,只拍摄了7部电影,并同时自己拍摄了一些看似风花雪月的故事,将中华传统精神在银幕上复活,这也是一种“软抵抗”。这时期他的代表作有电影《回春曲》,讲了一个完完全全“爱”的故事,张爱玲为他写了影评,表明刘琼是她的偶像。还有,舞台剧《秋海棠》,《正气歌》《文天祥》(舞蹈剧版)等都是反映了爱国主义的主题,《文天祥》遭到了禁演。当时的电影人也作出努力,典型的例子是《春江遗恨》,翻译本改变了日本原剧本原意,将主题定为反英反美,团结中华,喻意将一切侵略者赶出中华大地。
  抗战胜利后,刘琼担任《国魂》的主角文天祥,可谓实至名归,当时有人评价刘琼“傲骨凛然,孤高自赏,为中国电影界,上海一隅影坛,留一点浩然之气”。刘琼用自己的手法与日本人搏斗,充分体现了“地失人命在!”这句振奋人心的话语。这是给了刘琼这位爱国的电影人极高的评价。
  最后,邵博士用简单明了的话语解答了同学们关于当时电影界和张爱玲的一些问题,也鼓励大家继承先辈们的精神,做一个爱国的电影人、传媒人!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