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书评 > 新闻详情
群体时代,三个臭皮匠是否能顶个诸葛亮?——《乌合之众》读后感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21-04-29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体现的是集中的智慧,集体的力量;而《乌合之众》中却说“群体中可以累加的一般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那是否这样就可以判定这两种观点是对立的呢?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认定一种结果,《乌合之众》本身对“群体”的剖析就是多面,复杂的,它所阐述的观念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产生的本质争执是,群体产生的效应是正的还是负的?而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辩证地去看待。

首先,《乌合之众》中即使有很大的篇幅说的都是群体的弊端,但是对于群体的力量还是给予了肯定:“以后的社会,不管根据什么路线进行组织,都必然要考虑到群体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至高无上的,是最终必然会留存下来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讨论的两种观点就不是完全对立的,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肯定了承认了当群体聚集的时候是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的。只不过,“三个臭皮匠”体现的是能推动事物发展的力量,《乌合之众》里的“群体”,体现的是不确定的,可好可坏的力量。

那么基于这个共同点之后的分流,就是这两种观点的对立所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群体作用产生的正面效应,而《乌合之众》中群体产生的往往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两种观点的分歧体现在勒庞对“群体的情绪”和“群体的意见”的阐述上。

我们可以从最近的“新疆棉事件”来看群体的感情。《乌合之众》中认为,群体是急躁、冲动、易变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的情绪是夸张与单纯的。新疆棉引起的民众对事件中涉及的几个国外品牌的一系列抵抗行为,本来是一种环境刺激下自发地表达爱国的行为,但这种冲动越聚越大,就超出了可控范围,上升到了对品牌下的工作人员的人格攻击,我认为这就体现了勒庞所说的“在感情与理性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败过。”过激的行为超出了理智的范围,此时群体带来的影响就成了负面的,对社会并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甚至是在给问题增添问题。如果“三个臭皮匠”的意见是在受刺激因素支配的情绪之下形成的,那么他们除了情感的偏激,是没有产生与“诸葛亮”对抗的力量的,他们的聚集只是在累积群体的副作用——情绪发泄。

“群体中的每个个人只是把他们拥有的共同的寻常品质集中在一起,那么这个群体所拥有的只能是明显的平庸,而无法创造出新的特点。”所以,反过来,如果“三个臭皮匠”这个群体创造出了他们个人无法产生的才智,集中的是契合群体的个人身上的不凡之处,那么此时这个群体就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正面效应。

此次新疆棉事件中有过激行为的人们,就可以看做这“三个臭皮匠”。他们是中国人,在情感上都倾向中国,使他们在心理上成为一个群体,希望自己能发挥一点作用,群体的情感支配着他们,如果只是将大家激动的情感累积起来,那么极容易变成一场抵抗过激的情绪发泄。“不理智”则是他们“共同的寻常品质”,集中起来也就无益处,群体就不能产生正面效应。

新的群体时代,群体的力量依然值得谨慎,只有正确地使用群体的力量,个体形成的是一个优质的群体,才能实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相反,就只能给社会带来一群乌合之众。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