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梦”一折被誉为《牡丹亭》全书中最靓丽的一颗明珠,得此头衔,在我看来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剧情达到高潮,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初次相遇,为后续情节奠定最初的基础;二、唱词真切优美,文字运用锦上添花;三、传递出“情”的主体,杜丽娘打破封建束缚酣然入梦寻找真爱。在此,我对我所理解的这一折做文字特点与文学体验的读后分析。
文字特点可以分为四点来谈。其一,善引用典故及诗句。例如[乌夜啼]中旦的唱词:“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与【好姐姐】中的“荼蘼外烟丝醉软”句,分别由南唐后主李煜《乌夜啼》和宋王琪《春暮游小院》两诗词化来。且这引用也不是单纯的照抄照搬,其中融汇了剧中角色的感情,可见汤显祖文字功底的深厚和他擅长借他人作品为自己服务的能力;文字特点其二,一语双关。【步步娇】的第一句“袅晴丝吹来闲庭院”中的“晴丝”,实指虫类所吐的丝缕在空中飘荡,虚指情思在心中摇荡。“丝”谐音“思”,颇有玩味文字的情趣;文字特点其三,所描写的形象具体生动,细节描写入微。如【绵搭絮】中描写杜丽娘被母亲唤醒后无法入眠,内心焦急且烦闷忧伤的画面“泼新鲜,冷汗黏煎。闪的俺心悠步亸,意软鬟偏。不争多费尽神情,坐起谁忺”,用动作描写刻画出杜丽娘的煎熬之像,能够引起读着的情感共鸣。文字特点其四,善用乐景衬托哀情。这应该是整折戏份的核心手法。游园见满色春光,不由生发闺怨之情。美好的事物再鲜活美丽,就越烘托出自身的黯淡无光。人总是关注自己的,有满园春色又与我何干?只显得我凄凉罢了。整个一折看下来,没有观众会在意戏中春色究竟有多好,只有人们为杜丽娘的寂寞空虚而哀叹伤心。
要评曲中绝唱,【皂罗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算得上名。南朝谢灵运曾写:“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良辰美景非人为所能干预,仰赖天公,天公却世事无常;赏心乐事可在人为,人却也不能做到万般随心意。何况四者共同出现呢?唯有在梦中,在杜丽娘的梦中,转过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她与千盼万盼的情郎共成云雨之欢,良辰美景才得以与赏心乐事相逢。有这一梦,我便不难理解为何她会因此痴坠成疾,殇于中秋了。
我大致把这一部分的情节细分为三个小段:游园、入梦、忆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三小段忆梦部分,从柳梦梅下场,杜丽娘惊醒低叫秀才开始,到下场诗之前。这一段对杜丽娘来说是痛苦难耐的,对观众来说也是一同揪心,急切盼望有下文的时刻。除去杜丽娘的坐立不安之外,我还看出了老母对孩子隐晦的爱。“宛转随儿女,辛勤做老娘”一句,道出老母对女儿违反伦理的春情放纵悄然无视,“且自由她”的态度。作为被封建伦理束缚到老的人,老母何尝不懂女儿的辛酸?但她唯一能做的,也只有视而不见了。这又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惊梦一折中,我体会到了汤显祖高超的剧作能力,以及他传递情至说的端倪。在他笔下,在杜丽娘的梦中,我有幸体验了一回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的齐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