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书评 > 新闻详情
从家庭相处模式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乡土中国》读后感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02-03      

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专家,他的巨作《乡土中国》对中国的社会学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费孝通认为这本书仅仅只是一个关于“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社会”的尝试回答,本书中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描绘,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具有体系支配着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在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诉、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的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并且举了中外的例子,将中国乡土社会与外国社会、中国现代社会做对比。

高中时的语文老师是一个非常文雅非常睿智的人,她的儿子在澳洲上大三。语文老师经常和我们聊起他儿子在国外的经历。她说她儿子一个人在国外,每年的学费住宿费等等就很贵,而语文老师的儿子也很独立自主,尽管学业很繁重,在考试周可能会连着好几天凌晨三四点才睡,但他依旧会挤出时间来出去打工,勤工俭学,但是作为一个非澳洲人,他一个小时的报酬可能只有澳洲人的一半,即使是这样,他还是坚持出去打工。这和澳洲当地的环境有关。在中国,父母一般都会为孩子上大学提供一切支持,包括经济上的,包括精神上的,中国的大学生只需要好好学习努力找工作即可,但是在国外,孩子一旦成年,进入大学,父母便会强制要求他的经济独立,倘若孩子还没有经济来源,父母会选择给孩子记账,花费多少,日后就要还多少。

中国的父母更倾向于为孩子包办一切,大学填报志愿、未来工作的选择、买房买车甚至还会为孩子安排与自己心仪的未来儿媳或是未来女婿相亲,许多时候,孩子是父母志向的延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中国的父母常常会把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使之成为孩子的目标。但是外国父母则很清楚一点,即“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虽然来自与父母,但终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可以收留孩子的身体,却无法控制他们的灵魂。因此,在外国家庭中,孩子和父母地位是平等的,孩子的意见从小就是家庭意见的一个考虑点,父母也时刻敦促着孩子要学会独立。

中国的父母会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想要教给他自己已经获得的经验,希望他们一帆风顺,希望能为他们挡住所有的风雨与遭难,但外国父母则会教导孩子要自己去闯,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在实践中自己获得经验,自己吸取教训。

我不能说这两种相处模式哪一种更好,因为各有各的优缺点,现代的中国社会已经越来越多的吸收了外国的文化,家庭相处模式也正在慢慢转变,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