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有一次教训我们,因为看不惯我们这些年轻人日益明显的“崇洋媚外”的性子。原话已经记不清,只知道最后老师略带讽刺地说,你们不妨去看看《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不要整天自我感觉良好。当时不以为意,但最近读完了这本书,脑子里回想当年班主任的这句话,反倒觉得有些疑惑。
我们这一代人好歹也是被说了多少年的90后,好歹和父辈乃至祖辈有过形形色色的矛盾和摩擦,连旁观者都可能认为,这些曾经的孩子和前一代人差别这么多、这么大,显然已经不再是旧时代的或者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了。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有理由把改革开放后每一代中国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看得很大很大,心理环境受制于生存环境,但内心价值准则和行为模式的把握,和更大的外部环境存在更多的联系。
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里反思中国人的许多陋习,揭露不少传统中国人内心病态的心理和价值观念,用生动具体的事实和事例娓娓道来,读着书更像是走在大街上,仔仔细细地看一遍咱们街头巷尾的市井民风、俗事丑态,愤世嫉俗者大呼批的过瘾,自诩新时代的“有识之士”也拍手叫绝。如果一本书能抓住社会上某些人长久以来积郁的看法,并将其喷薄而出,我想已经算得上是振聋发聩,有益后人了,但是《丑陋的中国人》倒更有自己的“乖张”之处。
本书通篇在说中国人的丑陋面,传达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忧虑和反思意识,对外国人来讲,了解中国人是主要的阅读意义,而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看,很奇怪的是,我们既是读者、是书中主角、也是作者批判的对象,往长远说,更是需要改变甚至推翻这本书说法的群体。个人认为柏杨对国人的批判一点不缺少极端的、甚至以偏概全、乱棍打死的部分,如果那只是为了引起大家由衷的注意和反省、顺便表达作者个人的情绪,倒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回到本文刚开始的逻辑,改革开放改变了太多中国或原始或传统的意识形态,80后、90后、00后这些概念的出现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中国社会迅如流星的变化速度,从人群本身的角度来说,中国人的优点也许历来都会是那些优点,而中国人的缺点却在和西方文明的不断交际中产生着微型的质变,“脏、乱、吵”的现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的完善和发展以及与国外文化的交互融合,必然在逐渐减少,至于“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这些看似顽固的“丑陋”意识,新年轻一代的中国人有理由越来越认识到,它们对自己本身的发展是永远没有好处的,现代中国人的意识中必定产生着很多新的东西,这些存在不能完全抹杀传统的优良观念,但同样不会允许陈腐的观念陋习阻碍时代的的前进,时间会对人的成长产生沉淀,而历史也有可能像滤过器一样自然地净化一个民族。
文章作者:李静 编辑者:黄田心 王楠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