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书评 > 新闻详情
读战争,不懂战争——评《追风筝的人》
来源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布时间:2017-01-05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被人叫做和平年代的孩子,我们的后代可能还会过上更现代化的生活,饥饿、愚昧和野蛮只能躺在书本上被鄙夷、惧怕,这些概念空洞无力,思想力不足的我们不明白其中真实的含义,即便是成年人也描述不来它们的感觉、味道和形状。我们的国家足够大,大家合抱在一起,人也足够多,我们看不清楚外面的世界正在经历的东西。

哈桑和阿米尔的童年,几乎就是这样的。我们和他们一样,没见过燃烧的战火逼近自己的家门,没听过轰隆隆的枪炮声敲碎夜的叠梦,也没试着和亲人分离而不知道还能否活着相见,“战争”不过是个词语,附着在时间的缝隙里滋生不灭,和平时代的孩子瞥见这个词硬生生地躺在白纸上,大人们在耳边向他们感慨和平多么来之不易,却像是在对自己重述着从父辈那里听来的碎片往事。

必须说,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不敢说真的明白和平的真谛。那些读过很多书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们也经历过写书人或书中人的故事、可以完全理解他们的遭遇。《追风筝的人》讲兄弟情、朋友谊、家国恨,如果完全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阿富汗战争,那书中的描述是直接的、冷漠的乃至一刹那就结束一切的,家庭、亲人、最离不开的玩伴和最忠心的仆人,垮塌、崩碎、失却、消亡,把成年人尚且哭天抢地、无法承受的痛苦和折磨,分担在幼小的孩子身上,即使十分之一,也撕裂着百倍厚的心墙。

亲身体验到的战争与和平,决定的是主人公阿米尔性格与情感所有可能的变化。不少人不相信阿米尔对哈桑怀有真挚的友情,兄弟也好、主仆也罢,从见“欺”不救、“赶”你出门演变到豁出性命带回你仅存的骨血,从来只是为了让自己心里会好过。小孩子真的可以很自私,却也能很无私,但始终逃不掉成长环境的制约,形成自己的世界、还是随波逐流变成这个环境所需要的样子,纯属我们自己的选择。

然而战争却像颗从天而降的巨石,砸破宁静有序的水面,强行打破了一切,孩子们的人生或许本不会是这样,未来会是什么样的人没人会知道,但总是和本该有的面貌不同了,有人重获新生、有人消弭一世、有人自甘堕落、回过头,报复战争。

和平是什么,得看战争改变了什么。

我们还不懂没有残酷的珍贵,因为自己一直顺其自然地活着,顺其自然地改变自己,对某些能以超乎理解的速度和强度瞬间摧毁一切的外力,有时连意识到他们的存在,都像不在一个次元中一样困难。

文章作者:李静 编辑者:黄田心 王楠楠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