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看到关于黑塞《德米安》的问题,提问者纠结于《德米安》是否属于幻想小说的范畴。这个问题也是我在读这本书时候在内心始终存在的一个疑问。但其实从幻想小说定义上来说,《德米安》并谈不上是幻想小说,书中更多的是黑塞描写的辛克莱内心深处的斗争与疼痛,在某种方面上它可能更倾向于精神分析式的意识流,可这样话说回来,辛克莱自己内心的精神分析是属于一种自我内心幻想式的,在我看来这又从字词最基本的定义上让其归属于幻想小说。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辛克莱出生并成长于他自己内心界定的“光明世界”里,偶然发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黑暗世界”,那里充满混乱,并且由于自己的错误不小心陷入了谎言的泥沼当中,这使他这使他焦虑不安。这时他遇到了德米安,德米安将他带出了沼泽地。从此,辛克莱走上了孤独的寻找自我的道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每一次他遇到艰难抉择的岔路口,德米安总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做他的指路人,引领他前进。
通篇读下来,我会觉得辛克莱对德米安有一种模糊暧昧但又难以界定的情感。毫无疑问,他对德米安是充满爱的,但这种爱又和我们日常中存在的友人爱、亲人爱、情人爱这些凡夫之爱不同,他对德米安的爱是超越这些又包含了更多敬畏的爱。在他年少时最初认识德米安的时候,他并不想去认同德米安对亚伯和该隐的看法,他内心觉得恐惧但又忍不住想靠近这种恐惧和未知——我们可以说这是天性的好奇所使,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是辛克莱本来处在“光明世界”中的内心的第一次动摇——他内心深处有一点点想要追寻这一未知的方向。因为他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他是亚伯,而德米安好像就是该隐。两个人恰好代表了他意识中构建的“光明世界”和“黑暗世界”。在之后的成长中,辛克莱对自我的探寻从被动变为主动,他想要完全通透的发掘自己的精神世界,但他仍一直处在焦虑当中,因为他内心中多多少少还是带有对“黑暗世界”触碰的抗拒。但在他之后的成长、生活中,他对德米安的带有一点恐惧的爱渐渐朝着敬畏、崇拜的方向发展。
辛克莱追寻自我的道路是艰难孤独的,他将德米安视为自己的同行者,但同时又和德米安隔开一些距离。在我看来这种距离的产生就是因为辛克莱来对德米安恐惧而敬畏的爱。在故事的最后,黑塞以辛克莱的口吻写到:“我只需俯身看那面幽幽的镜子,就能看到自己的影像——现在,我的样子跟他完全一样。”这时我们大概可以猜到,辛克莱与德米安的样貌重叠在一起,这也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补充与结合。这时的辛克莱是完完全全接受了德米安的,他们两人所代表的两个世界也真正结合在了一起,这才是世界真实的、本来的样子。直到这时,辛克莱才真正的看到了真实的世界。
那这样看来,德米安是真实存在的人吗?我个人认为他不是真实存在的。他应该是由辛克莱幻想出的人物——也是一直存在于黑塞幻想中的人物。一方面,黑塞曾用“辛克莱”做过笔名;另一方面,德米安在书中的存在更像是辛克莱的一个幻像。“我们心中有这样一个人,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愿,一切都做得比我们更好。”德米安应该是辛克莱所希望的挣脱世俗、超越精神的样子,是他想要成为的样子。从某一程度上说,德米安就是辛克莱本人。
“鸟奋力冲破蛋壳。这颗蛋是这个世界。若想出生,就得摧毁一个世界。这只鸟飞向上帝。这个上帝的名字是阿布拉卡萨斯。”世界是混沌的,阿布拉卡萨斯即为这个混沌的神。黑塞要通过德米安强调的不仅仅是辛克莱自己精神上的追寻与思考,他通过辛克莱追寻自我的过程表现的更是一个表述光明和黑暗实则统一的过程。辛克莱在一段时间中,本能欲望的出现让他不安焦躁,可他又无法抗拒这种欲望。他画画,画出来的人形最后看来却是德米安的面貌——见到夏娃夫人后,夏娃夫人更进一步地贴近了他心中的那个形象。这时便是欲望和圣洁的统一。这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是一道实实在在的选择题,但从书中可以看到,黑塞所要强调的正是关于此的统一。他在作品中所追寻的“自我”,是超越现实之上的近乎于精神与世界本质的。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跟随黑塞在作品中所追寻的“自我”,每看完一遍都仿佛在完成了一次对自己的追寻。这大概也是我极其喜爱这本本书的原因了。
文章作者:贾璐阳 图片作者:来源于网络 编辑者:毕雯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