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书评 > 新闻详情
雨天的赘言
来源单位:       发布时间:2013-10-14      

今年冬天特别的多雨,因为是冬天了,究竟不好意思倾盆的下,只是蜘蛛丝似的一缕缕的洒下来。雨虽然细的望去都看不见,天色却非常阴沉,使人十分气闷。在这样的时候,常引起一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 ---周作人

周作人三个大字横看竖看都是极为有意思的,他的哥长是周树人,这个鼎鼎有名的中国半文言式作家堪称是教科书的典范,几乎篇篇涉猎,现在的少年们几乎没有没看过树人兄的撰写篇目的。至于那本脍炙人口的《朝花夕拾》简直是孽谈熟篇。在这样一个人人得以膜拜的文坛大师面前,我之前去杭高参加的“樱花文会”都只能算是“附庸风雅”。感觉作人这次在推荐篇目中看到作人兄撰写的《雨天的书》,不由得大吃一惊,惊讶于孤陋寡闻从未听闻过此书,细细读来一遍,甚难消化,这本《雨天的书》可以称的上是作人兄在雨天写的赘言,当然赘言并非是多余的话耳,赘言在此可作详解为作人兄在雨天的闲言碎语式的散文体。但我却想为作人兄打抱不平,感觉作人兄的习作也甚有味,但不知为何故竟没能登上“大雅之堂”,实在是辛亏。

前年时候,我曾买过一本日系作家清少纳言的名作《枕草子》,堪对于林文月版和周树人版,我虽末端择选前者,但毋庸置疑的是,周的版本更广为人知,读起来亦是琅琅上口。那句“这样也是颇有意思的”与作人兄《雨天的书》自序“那是颇愉快的事”相为得宜,通篇泛读后,发现两者无论在情致上还是笔润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人兄在《雨天的书》里细细探讨了关于“人的悲剧”以及“忧郁的情理”,自然字词间并未透出这种“悲剧的忧郁情理”是从哪而来,但翻看过历史细料,佐证一番便会发现此时作人兄已与其胞兄周树人不和,至于不和之因就有待考究。但这种有悖于传统理数的“兄弟不和”对其的创作定是有些许影响的。不在其份,不谋其念。所以其念,我们不得而知了。

作人兄在文作里细谈到,他有恍惚的“空想”感,这种感觉却终究让他感觉到这是“当然没有实现的愿景的”,于是他常与孙伏园来信,他谈到“我近来的思想动摇与混乱,可谓以至其极了,托尔斯泰的无我爱与尼采的超人,共产主义与善种学,耶佛孔老的教训与科学的例证,我都一样的喜欢尊重,却又不能调和统一起来,造成一条可以实行的大路。我只将这各种思想,凌乱的堆在头里,真是乡间的杂货一料店了”,他的杂念特别是在这雨天更能凸显,他的脑子里常常充塞着各大思想家的学论,他尊重他们,也深谙此杂念的繁琐,所以在这与常人同念的雨天,细碎的时间里,竟能不忍数独,一个人悲戚地撰写文书。他的文字里并不同他所刊的序那样“清丽抛俗”,而是有一种“苦味”。这种“苦味”可能是人在愁闷的雨天里的细烦,亦或者是触景伤情的后感。人并不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就能明朗,在那明丽之时也会有深味,不过是在这雨天里,统随细雨繁多,内心间幽暗低沉的时候更多而已了。不过大抵是因个人体质念力不一而有所异变。

旧的书古也是让人感到欢喜的。这种清净素雅的意蕴也是他生命的底蕴了。这就是张爱玲所嗔言的“衬托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那么可以个人断言,这样在雨天所写的赘言也是他人生信仰的丢却,内心的苦闷随这凄风苦雨流淌出来了,竟能汇于一个底子。他的文作只是在雨天妄图排遣忧闷所作的赘言,还是有意而作之,这些我们不能窥视,但有诚意的文作是不容易让他的读者感到疲软的,至少,我泛读下来,没有疲软之意。反倒我在这些近乎赘言的“妄语”惊然瞥见了作人兄愁苦的样子和他身上所散发的如同中国古时士大夫那种不得志的无奈之情,这点也不能算上作人兄的不是了。

智者烦忧、多虑,愁闷,内心不得,但他却已逾越常人的限制,得到了他的本尊。

文章作者:谢梦洁 编辑者:谢薇娜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