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书评 > 新闻详情
【书评】《悲惨世界》——爱与救赎
来源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布时间:2014-11-05      

黑暗的牢房里,一个衣衫褴褛的囚犯独自痛苦而茫然的坐着。在他25岁时,只因为贫困和饥饿打破了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了19年的苦役,阴暗潮湿的监狱里,只有墙缝中露出的一缕微光照在他绝望的脸上。

这个不幸的囚犯就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悲惨世界》里的主人公——冉阿让。他的不幸遭遇使他仇视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并要对社会进行报复,性格也变得凶狠而孤僻。 然而就在冉阿让放弃这个社会的时候,仁慈的卞福汝主教,这个基-督的使者,他用仁爱之心,宽大的胸怀,点醒了暴怒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那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叮嘱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 使他彻底悔悟,从此他化名为马德兰,弃恶从善,开始了新的生活……

雨果在他的自序中写道:“只要由法律和习俗造成的社会惩罚依然存在,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制造地狱,在神赋的命运之上人为地妄加噩运;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贫穷而沉沦,女人因饥饿而堕落,儿童因黑暗而愚蒙——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有些地区,社会窒息的现象依然存在,换句话说,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只要地球上还存在着愚昧和贫困,像本书这一类作品就不会是无益的。”

这部作品的出现正是为了指出尖锐的社会问题,让人们有所觉悟,让整个社会充满爱,让每个犯罪的人得到救赎。社会造就罪犯,这样的罪犯应该去用爱感化他,而不是一味的惩罚,让他们得到救赎才是最正确的做法。雨果在本书中对这种伴随爱的公正的描写,完全可以表现在沙威和冉阿让的激烈冲突上。沙威所代表的正是当时的那种缺少关爱与理解的法制,虽然他的做法是正确的,公正的,但是这样的法制没有人情味,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犯罪的问题。雨果提倡的是永爱感化这些迫不得已罪犯,让他的从灵魂上得到救赎。

曾经看过对这本书很教条式的评价,说这本书是浪漫主义作品,说相信依靠善与爱来解决社会中的问题脱离现实。总之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相比不够深刻云云。后来上了大学,明白那些所谓主义的划分原来没什么意义。或许是吧,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义人,不存在这么多离奇巧合的情节。但我觉得文学作品之所以震撼人心,正在于它表达了一种终极的理想。仁善与博爱的理想,灵魂的自我拯救,正是这部书最伟大的地方。

编辑者:黄田心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