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书评 > 新闻详情
压抑至极为沉沦
——评郁达夫《沉沦》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7-08-01      

郁达夫的《沉沦》主要讲述了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各方面的苦闷与压抑,阐释了青少年的性苦闷与文人情怀。青少年在青春期阶段的几件“小事”与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汇聚成了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国家对时代的反思。文章很短,却值得深究。

身边衣冠楚楚的正人君子们沉溺于光怪陆离的世界,不停地为这个黑暗的社会“开解”,本书中所描绘出的沉沦,在我看来是一种气节的沉沦、一种自身的堕落、一种苦闷所压抑到极致便得以的沉沦。

《沉沦》中作者以自我为原型所塑造的日本留学生有着“惊人”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愤懑。我想在作者写这篇文章中一定在社会伦理中垂死挣扎,以其惯有的“零余者”形象挣扎于对自己胆小怯懦的痛恨,挣扎于对祖国弱小的无奈与怨恨。

在《圣经》中,“爱与性”是不可偷吃的禁果,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一直有着“万恶淫为首”的观念。虽然在上个世纪西方人经过了性解放运动后对此有所改观,但人们一直也或多或少地将这种事情作为自己个人的私密之事。反观国人,这更是作为一种不可告人、难以启齿的禁忌。在中国的文坛上,特别是建国以来,少有名望颇高的作家以这种“堂而皇之”的态度来探讨青少年的性观念,何况是在当时社会局势与思想都较为纷乱的年代,这是一种大胆到极致的突破,而作者这种不畏旁人的“正义感”,正恰恰体现出了五四运动时期里作家们的“青少年化”和反叛思想。虽然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那种抑郁到想要结束生命的绝望,但足以看出作者对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激情,欲扬先抑,以“静”制“动”。

在我看来,小说中主人公心理上的畸形和变态并非完全因生理欲望导致,更多的是一种出于对自身灵魂与肉体之间巨大冲突的焦虑。“他”是具有文采的,“他”爱诵诗、写诗,但却困于窥淫狎妓,一方面痛恨着自己的胆怯,一方面又依然怯懦着,甚至于让这份软弱逐日见长。有时我会想,即使“他”成了一位地痞流氓亦或是暴徒,但至少都是对“他”的一种解脱——至少“他”成功地向外界表达了自己的情绪。但是“他”没有,在灵与肉的冲突中,“他”选择了咒骂着自己的无能,申诉着国家的软弱,但这并没有让自己的生活得以改变。这是“他”对于自己的无能和软弱的“无作为”,这是自身选择的沉沦。一面憎恶着自己,一面又为自己袒护,无法爆发,只有在沉默中沉沦,直至死亡。

作为一部褒贬不一的作品,在我看来,文章在选材和描写方面是起了一个非常大胆的、甚至于离谱到冒进的尝试,但这推动了中国文坛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一部优秀的作品,除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外,其中所具有的文人情怀更是极其重要的。《沉沦》除了阐述青少年的性苦闷之外,还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屈原氏的爱国情怀。“他”像极了屈原,都是将对国家的希冀与痛恨注入诗歌,都是那种忠贞的节烈观。异国多年,“他”对祖国的热爱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眷恋与归属,“他”表现出来的是强烈的节烈观和一种“从一而终”的坚忍。“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末尾这伴随着死亡的痛彻肺腑的呼喊,在一定程度上从正面的角度升华了作品中爱国主义的主题,以此稀释了过于露骨的描写在当时的那个时段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是至今这部作品虽触及文学禁忌对的边界,它既有个性又有格调,无论是哪方人士来看都有其可取之处,聪慧至极。

这部“开立先河”的小说成功地在文坛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沉沦》是属于他郁达夫的一部分。“想到这里,他的眼泪就不停地滴下来。他那灰白的面色,竟同死人没有了分别。他也不举起手来揩揩眼泪,月光射到他的面上,两条泪线,倒变了叶上的朝露一样放起光来。他转过头来看看他自家的又瘦又长的影子,不觉心痛起来。”他的压抑、他的焦虑,最终归于沉沦。

但值得庆贺的是,这种冲破限制的文学格调与冲破压抑啼血般地呐喊,终究不会在人类的历史上沉沦。

文章作者:蒋妮冶 编辑者:毕雯雯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