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为父母的期望而生活。”这是这部电影最触动我的一句话,因为它是父母说出来的,与孩子说这一句话,是完全不同的感觉。父母说,是想要给予爱;而孩子说,是想要挣脱爱。关于这一句话我有太多种感受,感动、心酸、难过、无奈,五味杂陈;几乎是我对整部电影的感情基调。
因为没有去评判父母与孩子哪一方的对错,所以情感很复杂。我并不想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指责老人的三个孩子,但要说理解,也只能是一种无奈的理解。我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但是我会为他们的这些行为感到难过。可能两个老人也是这样的心境吧,即使自己感到难受,也还是会理解孩子。对于电影里三个孩子的形象,我只是觉得很真实。父母来东京时,他们对父母好吗?确实不好。嫌弃父母麻烦,像丢包袱和完成任务一样对待两个老人,甚至做不到像外人那样关心父母,大女婿买来蛋糕而大女儿说她的父母不用吃这么好的东西,大儿子大女儿都没有带父母出去玩,反而是丧偶的二儿媳请假陪两个老人。要说老人的三个孩子不爱父母,其实不是。母亲病危时,作为医生的大儿子床前尽孝,担心是真的,病逝时,小儿子的懊悔是真的,大女儿的悲痛也是真的,而这些都是他们对母亲的爱最后的痕迹。
所以生活和爱真的不是简单地用对错就评判得清的。也许曾经他们也是温馨的一家人,父母给予孩子们全部的爱,陪伴着期待着孩子们长大,而在关爱中成长的孩子们,也在无比地爱着他们的爸爸妈妈。这是这个家庭,在生活里涌来的亲情的潮水,爱因为凝聚而浓烈。而等到他们长大,慢慢地离开父母,就像潮水离岸边越来越远,带去了他们对亲情的记忆;长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生活,便涌来了新的浪,带来的是对利益的衡量,和对自身家庭的关注,而这也只是因为想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并不能说他们错。母亲的去世唤醒了他们被生活淡化了的爱,即使很短暂,像潮水一样涌来又退去,他们很快又回到了那个远离父母的生活中去。但那些短暂的情感,是时光能留下的唯一的痕迹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开始重新思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之前我可能会觉得父母和孩子就是会永远心连心,亲情永远会是温暖地存在着。我想,那是因为我还没有自己的生活,我还在父母的怀抱之下,还没有体会到现实带来的距离与隔阂。如果以后自己的生活也忙得一团糟,我还会记得我应该好好关心我的父母吗?即使我希望会,但其实也不敢肯定。
《东京物语》里大女儿与父亲的一段对话令我印象深刻。“爸爸,你会感到孤独的。”“没关系,我会习惯的。”也许,孩子对父母来说,是随时可能断线的风筝;父母对孩子来说,是容易忽略的牵挂。希望生活不要遗忘爱,时光不要消逝情,我不要它们留下痕迹,我只想亲情的潮水永不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