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影评 > 新闻详情
我曾为这部电影肖想过许多大主题 ——《都灵之马》影评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20-11-25      

我曾为这部影片肖想过很多大主题。

我如是写道。

若以普通影片的鉴赏方式显然对于贝拉塔尔这部拍给自己的影片来说是一种不尊重,是故虽然影片的视听手法技术的确高超过人,但我依旧选择以分析主题的形式来鉴赏佳作。

我曾为这部影片肖想过很多大主题。

我曾揣摩着父亲的残疾、苍老、有疾,以及吃土豆时的急切想起《卖炭翁》,猜测这个家庭的贫穷与主题的联系;我曾就着父亲驾马时偶尔飞扬的神态想起《老爷车》,就着黑白色调透露出的悲怆和苍凉想起鲍鹏山笔下晚年的孔圣人周游列国却仍旧神采奕奕怀疑过“理想”与“年纪”这一主题;我曾看着女孩的温柔与父亲的些许粗暴和沉默的氛围猜测过“人伦”与“女权”;也曾在暴风骤雪的残影里发掘过“是风动,是幡动,仁者心动”的唯心主义问题;也曾看着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想起荷尔德林的“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

我曾看着刻意的计日想起上帝七日创世的古老西方寓言;看着那个买酒又侃侃而谈着“那些卓越伟大高尚的人们”的男人以为主题透露着阶级问题;也看着被窗框框住的那个男人远去的背影,看着风从左侧席卷而来却摧残着窗框右侧的小树犹豫着人与自然这一永恒主题;还曾在吉卜赛人驾马车出现时推想是否有些国家政治问题在里头;在女孩念诵《圣经》时觉得“信仰”也许是西方人民百看不厌、百思不得其解的主题。

第五天时,我将一切猜想推翻、一切方向重置。

或许是马儿的倔强,开头尼采的故事,父亲在水井干涸时看向镜头时那些阴森的、令我毛骨悚然寒意顿生的镜头以及那个侃侃而谈的男人反复念叨着的“毁灭”,给了我新的启示,让我忽然理解了尼采之死。

我想起诸神之黄昏,我想起《红楼梦》的最后一段:“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想起那个在中国和儒学并谈几千年的道学。

我看见席卷一切的、平静的绝望。

沉沦,死寂。

原来尼采喃喃的话是如此意思。反复被导演镜头窗框框住的是整个人,包括他的所有精神。渺小的人类在荒芜的世界挣扎不休。马儿被锁于低矮阴暗的马厩,人类被锁在苍老的暗房。人不如马,人本类马,而更悲怆的奏鸣章,是人本如此,却偏要思考一切终极。而上帝类马,上帝如人,上帝七日创世,六日灭世,灭世之时,上帝也会死去。

我仍旧不能清晰地说出这部影片的主题是什么,却在观片时对贝拉塔尔产生了弧光。从“一位优秀的导演”到“一位大师”再到,“一个普通人”。这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拍给自己看的东西,若强要冠以姓字,我愿称之为:“终极”,也可以换个温暖点的词,叫做“家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死一,一死二,二死三。

万物死。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