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的主题表达
《花样年华》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两对夫妻,四个人,一对婚外恋,主角这一对差点婚外恋。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之所以能让英国《视与听》、法国《电影手册》赞赏有加,关键就在于电影藏而不露的主题表现。王家卫用了大量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使电影的艺术内涵愈加丰富,展现了六十年代的时代风貌。
电影开始不久后就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小细节:女主角苏丽珍托丈夫给老板买包,从后面的剧情我们可以得知,老板一直在妻子与情人之间周旋。这作为前半段剧情的支线之一,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六十年代香港的小资阶级中,也许“出墙”的不在少数。
片中采用了隐喻蒙太奇与重复蒙太奇的技巧。蒙太奇将不同的镜头组合在一起,使其产生特定的含义。比如影片中多次出现了钟的镜头,仿佛在提醒着我们时间在无情地流逝,男女主人公的花样年华在渐渐消失,这正是隐喻蒙太奇的运用。有一段苏丽珍去宾馆找男主角周慕云的剧情,导演运用重复蒙太奇对镜头进行剪辑,使观众看到苏丽珍快速地上楼又下楼,反映角色焦急又犹豫的心理。
除了多次出现、较明显的蒙太奇,影片中还有更隐晦的细节,例如周慕云独自在公司里抽烟,烟雾升腾到灯管上被挡住了。一般镜头中是不会出现占大比例的空间上限的,所以这一镜头自有导演的深意——朦胧的烟雾象征周心中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而光暗界限分明的灯管象征着社会的道德伦理,使周压抑着心中的情感。
别出一格的镜头语言
谈起《花样年华》的镜头语言,首先提到的便是升格镜头。升格镜头,即慢镜头,在男女主走过狭窄的楼梯时反复地出现。观众很容易就能感受到独自走在楼梯上的时间是多么的漫长。配合舒缓的三拍大提琴音乐,升格镜头强调了主人公们生活的乏味,体现人物寂寞与压抑的内心,突出了他们的相遇——一个漫不经心的问候也能成为彼此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感情的萌动似乎也变得理所当然了。
王家卫的电影多是室内镜头,影片末尾则出现了少见的日光镜头:采用全景,摄像机以周慕云为中心边移边摇,在体现环境荒凉的同时对周慕云的存在感加以强调。导演安排在日光下的,是吴哥窟的废墟,这是对人物心理的外化——最终周慕云内心暴露在日光下的是孤独与荒芜的“吴哥窟”,心中的花样年华经过时光的摧残,只留下了废墟。
色彩与构图的运用
苏丽珍的26件旗袍最能体现影片色彩的运用。全片的色调一直是暗色调,塑造压抑沉闷的故事氛围,苏丽珍的旗袍也与此相衬——大多为黑白灰图案的旗袍反映她保守压抑的心理。片头苏丽珍去机场接丈夫时换上了彩色的旗袍,这体现了她内心的喜悦;而在苏丽珍与周慕云交流变多后,二人独处时则常能看见她的绿色旗袍,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色的旗袍暗示苏与周相处时内心的活力。
影片色彩与构图运用的巅峰是苏丽珍去宾馆欲与周慕云共赴新加坡的剧情。此段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周慕云离开宾馆前往新加坡。
环境色为沉重的黑色与红色,与天花板一样象征着社会环境对主人公的束缚。周慕云的黑西装与之融为一体,暗示周慕云向社会伦理的屈服。纵深的构图使周慕云脚下的路向远处延伸,这是对于离开的暗示。演员站在画面中央,背对镜头,分割开身前的光明与身后的阴暗,传达的是拒绝的信息——对于苏丽珍的拒绝。这一切综合在一起,都象征着周慕云即将离开苏丽珍,前往新加坡。
然后是苏丽珍来到宾馆无人的房间。
同样的环境色调,不同的多了一盆绿植,绿植与绿色的旗袍一样代表苏丽珍的内心,但绿植更为暗淡,喻示下一幕苏丽珍失落的心情。同样纵向的构图,这次失去了人物的阻挡,却并未显得空荡,反而令人感觉狭窄,这是因为窗帘与墙壁对空间进行了挤压,象征苏丽珍的内心也被社会环境挤压得失去了自我的空间。
镜头切换到室内,平行构图,低位拍摄到的大床使画面空间更富层次感,与墙面一起完成了对苏丽珍空间上的包围,象征社会对主人公内心的重重束缚。绿色旗袍象征着苏丽珍的自我解放,她决定与周开始新的生活,可在周慕云的离开下这更显出她内心的落差,绿色的旗袍与红黑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化苏丽珍内心的巨大失落感。
王家卫通过这些巧妙别致的艺术手法,使得原本简单平淡的故事情节变得朦胧而微妙、细节满满,为影片赋予了深厚的主题内涵,使影片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魅力,这正是他作为导演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