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全球化浪潮和互联网技术的突破似乎将全世界连接到一起,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世界变平了”。然而纵使如此,村里的“高墙”却仍然阻隔着人们的交流,人与人之间依然难以得到心灵间的靠近。尽管影片《通天塔》的结尾算得上圆满,但是不同人类文明与意识形态在碰撞之时产生的隔阂却依然困扰着现实中的人们,而即便来自同一个国家、地区,甚至家庭,沟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依我看来,“外墙”显然是指不同地域文明之间的隔阂:不同的价值观,以及不同沟通方法。当墨西哥裔的保姆提出想要回去参加儿子婚礼时,美国人理查德“顺理成章”地说:“让他把婚礼取消,改天我再出钱给你们办一个。”身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内的中产阶级,理查德当然有这个财力,可是墨西哥保姆看中的不是钱,而是回家团聚的这份感情。在保姆看来,钱并不是万能的,而理查德却不这么想——直到最后他对斯里兰卡的小哥表示感谢时用的还是钱。这也无怪乎他两次想用钱行事都失败了。发达社会中所强调的理性,金钱交易,在发展中地区的人们看来显然不是最优解。因为他们依然需要和周围人互相帮助来谋生,甚至以物易物,人情味儿比起钞票要重要太多。
相对的,“内墙”则是相同文明内部的人们因为身处境况不同而产生的不理解。简而言之,即做不到“换位思考”。对于大巴车上的其他旅客而言,他们急于离开这个地方,骄阳之烈炙干了他们的同情心,所以即使苏珊危在旦夕,他们依然可以抛下她离开;摩洛哥警察顶着国际舆论压力和政府压力调查案件,急于破案不想浪费时间,因此他们便舍得对村民们拳打脚踢,甚至用“轻武器之花”FAL这样的武器向孩子射击;放羊的孩子也一样可以为了取乐向路过的大巴车“狙击”。这些人都被困在自己修建起来的“内墙”之中,不惜以践踏别人生命健康权的冷漠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与春秋战国时代被城墙拱卫的各个城池之间相互攻伐的混乱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总体上来看,“外墙”是“内墙”的延伸和扩展。它们的相同点在于将人们圈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阻断了人们的深入交流。人们修起这些“高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长期生活在相同环境中养成的习惯,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未知的恐惧,对异己的偏见。正因为如此,战胜成见需要巨大的力量,战胜自己内心中的偏见需要更大的努力。所幸,这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古有马可波罗游历九州宣传中华,近有白求恩亲临一线与中国战士“并肩作战”,我们要谨记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万隆精神”,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努力共建当代“通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