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是一部复杂的电影。
它是奔跑的、激情的、洋溢着生命力的。
基廷老师作为威尔顿学院新的文学老师,从第一节课开始,就给这所墨守成规、教条主义的校园带来了不同以往的新风气。在第一堂课上,他命令同学们撕掉了课本序言,打破了以诗歌韵律和格式为标准的鉴赏方式,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学会质疑、打破教条的种子。他让学生称他为船长,而他也确实如同决断分明、引领航向的船长那样,带领着这群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们探索自己精神与思维世界的海洋。
他们在草地上大声朗诵,猛地把脚下的足球踢进球门;他们在教学楼前的院子里踏步,寻找一种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步伐;他们自己作诗,将自己最真挚的冲动用诗句传达。当基廷老师捂着托德的眼睛,带着他转圈,并引着他红着脸、瞪着眼睛,气喘吁吁地当众蹦出一连串诗句时,我也跟台下坐着的同学们一样,激动地几乎跳起来。
机敏的孩子们还发掘出了基廷老师在校念书时的历史,他曾参加过一个名为死亡诗社的组织。这些课余时间都泡在自习室里进行学习小组活动的男孩们,哪能抵抗一个半夜在河边的石洞里集会的机会呢?他们带着手电,带着七零八碎的食物,带着厚重的五百年的诗集和一颗跃动的心,将兴奋的面孔掩藏在连帽黑色大衣下,踩着窸窣作响的枯叶,奔向他们的秘密森林。摇摇晃晃的昏黄灯光里悠扬的萨克斯和带着墨香的诗,那是他们的“把握当下”。
这些,让我以为这会是一部与《放牛班的春天》类似的电影,一名优秀教师从天而降,给予了处在高压中的学生实现理想的勇气。然而,从那声无声的枪响开始,这部电影走向了灰暗、沉郁,它歇斯底里地想要凸显的,是理想与现实,希望与绝望之间既近又远的距离。
尼尔——电影的主角之一,梦想是成为一名演员。他乐于沉浸在角色里,向观众传达剧作的魅力。为了出演一部筹备已久的戏剧,尼尔隐瞒父亲给剧方写了一封其父名义的许可信。然而他的父亲还是得知了这个消息。这位将跨越阶级的希望倾注在儿子身上的古板男人勃然大怒,他的儿子居然想要成为演员而不是他所期望的律师或医生。他严厉斥责了尼尔,并令他停止一切演出活动。如果是从前那个只在规则允许范围内“出格”的尼尔,或许会乖乖接受父亲的批评,叹口气后继续捧起化学课本。但现在的尼尔,接受了新的思想,已不愿意承受被拘束的命运。基廷老师鼓励尼尔和父亲谈谈,让父亲倾听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但即便精神上的准备已经做的很充分,尼尔在行动上还是无法克服自己的恐惧。对父亲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件事带给尼尔的压力甚至比违背父亲的旨意继续出演戏剧还要大。所以在那个正式演出的夜晚,当精灵王子带着树枝编成的头冠,在舞台上肆意挥洒自己的魅力时,他被黑暗里父亲的身影拉回了现实。享受过掌声如雷的谢幕和互相拥抱的庆祝后,是时候走出梦想中的快乐世界了。尼尔向基廷老师撒了谎,他的父亲并没有“不太高兴,但也没说什么”“可能不会来现场了”,这都是尼尔构想的坦白场景里最好的结果,是他求而不得的解脱,然而,然而。
影片的高潮并不激烈,窗外的落雪也是寂静的。一切都像一个平常日子里发生的一场平常争吵,叛逆的儿子口中所谓的理想又一次被父亲镇压,惯于服从丈夫的母亲眼含泪花却也一言不发。上床睡一觉是父母眼中解决“小孩子脾气”的最佳方法。而这一次,尼尔静悄悄地戴上了他的树枝王冠,静悄悄地偷走了父亲的枪,在无声的巨响里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尼尔的死亡不仅让伙伴们痛彻心扉,也成为了学校开除的基廷老师的导火索。在一个伙伴离去的阴影下,在校方和家人的双重压力下,死亡诗社的成员们都签下了指认基廷老师的文书。电影中,我最喜欢的场景正位于的影片最后,是基廷老师返回教室拿落下的物品,学生目送他离开时一个接一个站上桌子,高喊“哦船长,我的船长”。
坚守理想是一件伟大而艰难的事情,单靠信念却没有切实的努力和顽强的毅力也是无法成功的。即使知道前路艰险,即使明白自己可能在半路就会放弃,但起码在当下,我的心因为你的讲述而火热地跳动着,你激发了我自由思考的能力。哦船长,我的船长!您对我有这样的启发了,我还能要求些什么呢?
哦朋友,我的朋友们,珍惜当下,把握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