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里的湘西,在沈从文的笔下恍若世外桃源,人人相爱着,心贴在一起,聚在一起时热热闹闹,连安静的时候也带着几分温馨。同样是讲述湘西故事的《那山那人那狗》,父子与大山难堪的沉默却占了大比例。导演霍建起倾力展示出一幅唯美的湘西田园风景图,在空灵的泼墨般的绿中,完成了沉默到开颜的转变,让为期三天的父子旅程具有着别样的意义。
儿子大考失败,父亲即将从邮差职位退伍,子承父业这种传统又无奈的决定,将十几年来交流甚少的父子紧紧联结在一起。父亲为了让儿子尽快熟悉路线,带着儿子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山路之旅,在三天的共处中,父子逐渐打开隔膜,与过去和解。
整部电影具有唯美的诗意风格。朴素的叙事方式,缓慢悠扬的节奏,富有中国诗意的构图,散文化的叙述,树的蓊蓊郁郁,山的厚重连绵,这些景色除去美的享受外还在隐喻着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而父子在山间行走,隐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这份传承下去的职业精神,而这些特点都符合霍建起一贯唯美的诗意风格。在中国诗画中讲究留白,如父子起初尴尬的沉默使人声缺失,但脚步声,呼吸声,窸窣风声,鸟叫声却将人声的空白弥补。在缺乏语言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的感知能力大大提高,满屏的浓绿扑面而来,观众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父子起初沉默时的难堪。对于适应快节奏好莱坞电影的观众来看,这可能是对他们耐心的折磨,但倘若你带着心和耳认真观赏,必定会被那份留白触动,唤醒内心深处对于亲情的柔情。
古往今来,亲情是创作的主要主题之一。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中提到:“东方文化更提倡自我的集体主义,人们与家庭和社会团体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古代强调封建等级制度,无论大小家庭皆遵守男尊女卑的潜规则,加之伦理纲常对社会的影响极其深刻,故中国大多数亲子位置是失衡的。许多人对自己父亲的印象都离不开这几个关键词:不擅长表达爱、沉默寡言、威严。在该片中同样如此,不擅长表达爱的父亲在面对与儿子日益增厚的隔膜时,选择了沉默,一次次错过和儿子交心的机会,但他同时也作为传统中国家长,用自己的独特 的方式关爱孩子。三言两语提点孩子做人要有理想,身体力行教会孩子要淡泊名利,多行善事,也许,孩子确确实实深深埋怨过父亲,也对这次行程感到不安尴尬,但当父亲回忆爱情、背父亲淌水过河、看父亲讲述空白信时,一切不满和难堪都烟消云散,我们不再是彼此最陌生的熟人,而是真正淌着同样血液的深爱彼此的亲人。
湘西山村大片大片粘稠的绿,疏解了我困在钢筋森林里的城市病。邮递员父子历时三天的释怀,让我忽然想念身在家乡的父亲。最近的生活照中,他的两鬓早已生长出碍眼的白发,我一时间有点恍惚。拿起手机,我也要和爸爸聊聊生活近况,不做彼此最陌生的亲人。